【昆如意·优无止境】“破产重整”助企业“破茧重生”
近日,在昆山法院企业重整服务中心和解室内,两家申请执行人作为债权人代表在某民宿“债务重组协议”上盖下红章。此举让这家民宿的困境得到缓解,也为其经营发展照进了一缕曙光。这是市法院通过“府院联动预警机制”挽救的又一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 “未病”企业。
昆山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的“领头羊”,对市场优胜劣汰、营商环境优化、资源高效配置有着更高的法治需求。2023年,昆山探索成立全国首家事业单位性质的企业重整服务中心,围绕企业重整指引、危困企业纠纷多元化解、破产事务集约办理、府院联动协调等方面,通过“外部联动、内部协同”机制聚焦危困企业分类识别,构建助企纾困“诊疗式”分级分类挽救与处置机制,推动形成“一站式”企业重整服务体系。成立以来,化解潜在纠纷3000余件,累计挽救“生病”企业36家、出清“病危”企业149家。
▲昆山市人民法院企业重整服务中心成立后促成的首例执行转预重整案投资签约现场
“企业的发展和人的成长一样,‘生老病死’都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针对企业的不同‘病症’,要开出不同的‘药方’。对有潜在风险的‘未病’,要及时预警;对有‘小毛病’的企业,要及时识别挽救,通过暂缓执行程序、宽限履行期,促进企业与债权人和解,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患有‘大病’的企业,要通过执行强制监管、预重整、重整‘手术’进行挽救;对于‘病入膏肓’的企业,要通过破产清算程序引导其退出市场。”昆山法院院长沈如表示,危困企业分类识别与适用程序类型相匹配,才是“对症下药”。
依托企业重整服务中心,昆山法院建立企业纾困机制,包括预警、分类挽救和破产清算。出台“关于危困企业全流程甄别与分流引导的工作指引”,加大“立审执破”程序协调配合的力度,并在各环节及时识别危困企业的挽救价值,诊断企业危困等级,分类处置,提供挽救与退出方案,为患有“小病”的企业赢得“救治”时间。
同时,积极融入基层治理格局,实现基层综合治理平台与法院执行指挥平台、办案平台互联互通,及时汇集企业涉诉涉执风险信息,推动大量涉企群体性纠纷在诉前得到实质性化解,从源头减少诉讼和执行案件的数量,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
下一步,企业重整服务中心将完成信息化改造,通过信息化平台、内外联动协同,及时汇总危困企业信息,精准识别挽救价值,深化细化危困企业分级要素,为企业提供适配的挽救与退出方案。
融媒体记者 | 段晓芳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29836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