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最缺的不是医疗?长三角能提供的全在这里了!

01月06日 09:24

“2021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研讨会”5日在沪举行。沪、苏、浙、皖民政部门一致决定,将2021年定位为“长三角养老深化合作年”。

会议还发布了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十项成果:

今年合作的地区、内容,都将再次扩容。三省一市的民政部门将在已有上海13个区和江苏、浙江、安徽27个城市(含7个区县)的基础上,推动上海全部16个区与三省的30个城市实现养老服务工作对接。年内,三省一市民政部门还将全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合作”,推动上海长护险等政策待遇异地延伸结算,助力异地养老服务新发展。

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资源也将广泛共享,在去年25698张异地养老床位的基础上,再新推25000张异地养老床位供给,方便老年人异地养老新选择。

研讨会上,来自长三角养老领域的政、企、社各界精英共享合作,共谋发展。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表示,当今长三角地区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较大的地区,“三省一市”联手推进“一体化战略下长三角区域的社会养老服务”,通过养老产业集聚发展,逐步打破省市之间的地理界线,在政策联动、规划衔接、资质互认、标准统一、人才流动等方面探讨研究,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表示,“新时代新养老”要由生活必须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参与型转变,从养老到享老。鼓励老年人参与,从“养老”到“用老” ,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社区内的各类行政、事业、商业、物业、家政资源都要纳入居家养老服务范畴,资源整合、融合发展,构建“养老共同体”,打造“全龄型社区”。推动老龄社会治理,实现老年人与其他人群共建共治共享。实施功能、收入、家庭三要素的综合评估,精准聚焦目标群体,政策由“漫灌”到“滴灌”。

中共长宁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岚表示,长宁区是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优秀地区、全国首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上线了全市首个区级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长宁区内所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全区家庭医生与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近12万,服务签约覆盖率超过8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率达到100%。在推进长三角养老协同发展方面,长宁区与南通、常州两市分别签署《协作备忘录》。区内3家养老机构入选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实现长三角区域医保结算“一卡通”。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德文表示,养老产业范畴广泛,涉及到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诸多经济活动部门。因而,需要对养老产业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从全球来看,银发经济是与养老产业大致的概念。中国对养老产业统计有具体的界定,推动养老产业发展需要尊重产业成长和市场规律,通过借鉴国际经验,促进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要以人为本、按照体系要件着重建立长期照护制度;加大政府购买基本养老服务力度,培育市场发展;合理筹资安排,确保制度体系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常州市民政局局长王莉表示,常州开展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康复辅器具产业创新、辅器具社区租赁等三项国家级试点改革。常州建立了“1+10”康复辅器具社区租赁服务网络,签约服务3000余人,适老化改造惠及6000+困难老年人家庭。常州致力于将常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品质、有特色的宜居之城和康养之城。

在最后举行的圆桌对话中,与会嘉宾围绕长三角区域养老产业创新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大家纷纷表示,养老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在以难以估量的速度飞速发展,我们需要在新时代,以博大的养老情怀拥抱行业变化,通过自主创新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来源 | 长三角之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2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