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坚持人民至上,创造新时代辉煌
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昆山人民团结奋斗,创造“昆山之路”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充分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独特作用和显著优势。
以制度优势凝聚奋斗伟力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并运转。1954年6月29日-7月4日,272名县人大代表参加了昆山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昆山人大工作由此翻开历史篇章。
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昆山落地生根后,昆山人大按照宪法、法律要求全面有效行使职能,以初立初行之姿,展新风新貌。1981年6月,昆山召开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首次选举产生人大常委会,人大工作实现常态化。历年来,昆山人大谨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方针,工作框架日益完善、工作程序日益规范、工作成效日益显现。
昆山是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自2018年6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2018—2022年立法规划》将昆山试验区条例列为正式项目后,市人大常委会会同市政府及相关单位深入调研、积极争取,广泛汇聚台商台胞和社会各界意见,突出问题导向,大胆创新探索,提出多项重要建议并被采纳,得到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和苏州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在昆山人大的全力配合下,2021年1月1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施行,全面提升了两岸交流合作质量和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1984年就昆山自费创办工业小区作出决定,到1989年保障撤县设市,为“昆山之路”精神形成、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支撑和动力,再到进入新时代,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现代化建设相继出台各重大事项决定。在昆山发展的各个阶段,人大工作始终与中心工作同向而行、同频共振,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民生改善作出重要贡献。70年来,昆山不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敢闯“无人区”,勇攀“最高峰”。
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中,我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尚晓珍所提的意见建议被全国人大法工委所采纳。她高兴地说:“我们基层所提的建议能够被国家立法机关认可,真的太激动了!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直通车’效果立竿见影。”
自2020年8月6日,江苏省首家“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昆山基层立法联系点揭牌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频次举行法律草案意见征询、高标准开展立法调研、高水平推进普法宣传,来自我市各阶层的代表人士积极投入到国家立法征询的队伍中来。截至目前,昆山基层立法联系点共累计参与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54部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工作,提交意见建议2757条,已有272条意见建议被国家立法机关认可采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给予“开局良好、有声有色,是讲立法故事好材料”的评价。
为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2023年11月,昆山人大精心打造昆山全过程人民民主宣教实践基地,与市人大代表之家、宪法公园一并构建起“三位一体”民主法治宣教实践场所。基地先后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考察交流团队130多批次,积极展示昆山民主法治建设成效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窗口”形象。除此之外,昆山人大积极开展昆山杜克大学师生代表“走进人大·走近国家立法”研学交流、青少年“尚法研学之旅”暑期体验等各类主题活动,编辑出版《人民至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昆山实践》一书,举办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基层实践研讨交流会,承办全国首次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交流会……相关工作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及省级媒体关注报道70多次,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昆山“样本”和昆山“经验”。
用使命担当回应百姓呼声
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近年来,昆山人大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聚焦民生强化监督,不断提升代表监督能力和履职水平,率先开展专题询问,创新实施“代表之约”,首创人大纪委联督联促工作等,推动人大工作提质增效、人民生活迈向高品质。
“当学校发生一些师生心理健康问题时,都有哪些应对的处置措施?”“我市在开展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方面有哪些途径载体?”今年8月7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加强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专题询问会。会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相继展开询问,市教育局、卫健委、民政局等8个相关部门作应询回答。“问”的是民情民意,“答”的是回应反馈,人民群众是否满意这张答卷在一问一答间一目了然。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2021年初,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在人代会上开展民生实事项目票决,从项目征集到审议票决,从监督推动到视察验收、满意度测评,每一项工作都要群众测评,每一个环节都有代表参与。随着人大工作与代表能力的不断提质增效,在2024年初召开的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们通过审议、投票,选出36个昆山市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交政府重点推进。办好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关键小事”,正在实现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大转变。
同时,为持续优化代表履职服务、激发代表履职活力,市人大常委会创新人大“社情民意联系日”工作机制,以“每天都是接待日”为目标,通过“八合一”的组织形式常态化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有效架设起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联系的桥梁。据统计,市人大常委会去年共开展活动77场,参与代表1500余人次,联系群众5000余人次,推动解决民生问题500余件,形成有声有势、有力有效的良好局面。“社情民意联系日”逐渐成为我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阵地新平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树立彰显政治本色、人民底色和时代特色的典范标杆,紧紧围绕推动新时代‘昆山之路’越走越宽广、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中心大局,展现人大担当、贡献人大力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冯仁新表示。
融媒体记者 | 吴磊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2904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