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2020年度关键词:融!一体化步入新境界

01月05日 09:51

2020,长三角一体化迎来“高光”时刻。

一年来公布32项制度创新成果,一体化示范区携手打造“黄金三角”;从“隔江相望”到“跨江融合”,都市圈加强协作,江苏省域一体化全面推进;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长三角三省一市从“四家人”变“一家亲”,一个“融”字,也成为了长三角2020年的年度热词。

深入一线:记录示范区的每一次脉动

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互联,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让“青嘉吴”这片2413平方公里的“江南腹心”融到一起。

2020年8月26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执委会启动了“水乡客厅”方案国际征集,这里不仅是“青吴嘉”的原点,也是长三角的原点。

示范区有湖荡纵横,有小桥流水。但交界河湖水环境共同治理,一直是个难题。进博会召开期间,正值水葫芦泛滥时节,而发轫于苏州的“联合河长制”,已从姑苏河畔延伸至吴淞江边,为长三角跨界河湖治理提供了“苏州方案”。

示范区有金泽、同里、西塘等响当当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如何探寻青嘉吴文旅合作之路?国内还没有一个地方打造一个跨省的全域旅游示范区,而水乡客厅的打造、江南水乡古镇的联盟,加快了青嘉吴文化空间的整合,有着共同文化基因的青吴嘉“三家人”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共享文旅资源、共享一个品牌。

统一产业准入目录,企业迁移业务一天办妥,跨界水体联保共治,“水乡客厅”方案全球征集……在示范区迎来揭牌一周年“高光”时刻,也迎来了长三角一体化“样板间”探索出的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全盘观察:倾听一体化的每一缕回声

长三角以全国2.14%的土地,承载11.7%的人口,产出20%的GDP。转眼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迎来了周岁“生日”。一年间,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这片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体化美好蓝图已然绘就,乘势而进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三省一市正携手迈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时代。

拥抱一体化,长三角“一家亲”理念厚植于你我心间。在政策助推下,江苏省界毗邻区率先挽起了手。2020年2月13日,昆山花桥与上海嘉定签订《嘉昆两地联防联控备忘录》。2020年3月20日,由南京腾亚精工投资20亿元的精密工具研发与制造基地项目在马鞍山博望区签约,落户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内。2020年4月9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讨论审议了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年)草案,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级区域的有法定效力的空间规划。

区域合作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三省一市“串门”“牵手”动作不断,一体化的进程一路“高歌猛进”。

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消息一出,我们迅速作出反应,写下《1+1+1+1>4,大手笔擘画大愿景》,紧扣规划内容、积极采访专家,为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建言献策。

2020年6月,从沪苏湖铁路开工到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成立,从19项重大合作事项签约到585项重大科技成果亮相“云”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澎湃活力相继涌现;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河南、安徽、浙江三省实现高铁“无缝对接”,加速了长三角与中部地区连通。

2020年7月,泰州有了直通上海的动车,一脚跨入上海两小时“朋友圈”,跟随泰州市委书记、市长一同搭乘首趟动车,108分钟,从扬子江畔来到黄浦江滨,见证沪泰合作新篇章;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通车,南通至上海间铁路出行径路“曲线变直线”,南通正式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

规划布局,项目落子,长三角城市与城市间的距离正在一步步缩短。

2020年12月,连淮扬镇高铁全线建成运营,这条高铁线纵贯江苏南北,形成中轴铁路主通道,北接沿海和陇海铁路大通道,南连沪宁城际铁路,中部与徐宿淮盐、宁启铁路相交,京津冀、环渤海和长三角“三大经济圈”联系日渐紧密。

来源 | 长三角杂志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