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小城市释放更大能量:2024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侧记

09月21日 16:07

金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9月20日,2024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昆山召开,以“向‘新质’迸发 以‘改革’致远”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和讨论,以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更高标准为中小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集智聚力。


中小城市发展的“昆山启示”


从“自办开发区”、大力发展台商经济,到“昆山之路”走向埃塞俄比亚,昆山由一个农业县蝶变为制造业强市,连续20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首位。这一切的经济腾飞现象来之不易。

  

“中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在昆山诞生,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体现了昆山人开拓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社科院原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牛凤瑞说。昆山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其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发展的经验影响了全国的中小城市,成为其中的一面旗帜,对于引导中小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昆山的现代化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县域发展最前列,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业绩。”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沈和指出,昆山经验主要有6条:最核心的是勇当发展开路先锋,最突出的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最紧迫的是着力推动绿色转型,最根本的是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最关键的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持续强化党建引领。

  

昆山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的标杆引领带动效应逐步显现。多位专家指出,昆山其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中小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许多弥足珍贵的有益启示。


围绕“新质”发展把脉定向


中小城市是庞大的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点区域。中小城市在区域经济布局中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联结点,围绕中小城市应如何拥抱新质生产力?与会专家学者把脉支招、建言献策。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县域经济如何拥抱新质生产力?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杨宜勇认为,中小城市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从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人才支撑、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绿色发展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等多方面综合施策。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喜新不厌旧。”杨宜勇指出,中小城市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拥抱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责任也是机遇。专家纷纷表示,当前应找准并解决好影响中小城市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问题,进一步发挥中小城市比较优势,支持特色、绿色产业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


探索中小城市的未来之路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时代要求,中小城市转型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加快塑造中小城市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论坛组委会副主席、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尹成杰表示,首先要把中小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其次,加快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自身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出发,坚持转型升级、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三大战略。

  

县域经济如何再续新活力?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监事会原副主任王韩民表示,营商环境对凝聚人群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他借用昆山在营商环境方面的3句话——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希望各级政府能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不断成长壮大,让广大中小城市加快发挥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专家呼吁广大中小城市围绕向“新质”迸发、以“改革”致远,实现多方面发力,不断提升中小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释放中小城市更大能量。


融媒体记者 | 张田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2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