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北民歌:扎根灵秀地,古韵传新声
诞生于民间的民歌,在人们口头流传中得到传承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昆山的民歌主要分布在巴城和周市,统称为昆北民歌。2016年,昆北民歌被列入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昆北民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陆振良等民歌爱好者的努力下,这份厚植于田间地头的文化并未随着传统劳作场景的退场而“褪色”,而是被重新“擦亮”,绽放新时代的光彩,谱写新农村的传奇。
01
位于巴城老街的昆北民歌馆二楼,是馆主陆振良的办公区,办公桌后挂着的一幅农田风景图向每位来客无声述说着昆北民歌与土地割舍不断的联结。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巴城、周市水域辽阔、湖泊众多,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农业劳动和农村生活中,反映农民心声、抒发草根志趣的民歌生长发轫于湖岸村口、田间地头。“昆北民歌的应用场景众多,覆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当农民弯腰劳作乏累时,直起腰来唱两句民歌,在气息的收放间,压力和疲劳就大大减轻了。”陆振良介绍,“大家时而异口同声,时而一领众和,田间歌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快活!”
在形式上,昆北民歌不仅有三句头、四句头歌,也有几十句叙事长歌。在艺术特征上,昆北民歌运用赋、比、兴等手法,委婉细腻,含蓄绵绵,情真意切。陆振良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昆北民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色——远处为虚、近处为实;高雅为虚、俚俗为实;美梦为虚、美景为实。虚与实虽然相反相异,但又相辅相成,在昆北民歌里格外和谐灵动。”
昆北民歌这朵昆山长出的花,根脉扎根这片土地太深,它并非嫩枝细叶于风雨中飘摇,而是在历经岁月洗礼后依然傲然绽放。据了解,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已有昆北民歌的记载。1954年,著名音乐家费克带着钢丝录音机到巴城采录了《搭凉棚》和《划龙船》,昆北民歌首次得到系统的挖掘与整理。这两首民歌随后风靡省内外,成为巴城民歌的代表作。
时代的发展让百姓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昆北民歌随着集体劳动场景的消失而逐渐淡出百姓的生活,但在路行、鲁其贵、张仲樵、杨瑞庆、龚宜等采录功臣的接力下,昆北民歌的火种得以保存与重燃。
02
1961年出生的陆振良,见证了时代巨变之下昆北民歌的境遇。
小时候,昆北民歌是陆振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里有个老艺人叫汪菊林,每当陆振良听到他唱民歌,心中都会生出一种激昂与澎湃,于是跟随汪老师学唱歌。
见到陆振良的满腔热爱,汪菊林也对这个徒弟寄予了传承昆北民歌的厚望,不论是河边、田间还是家中,都可化身师徒二人的课堂。在学习过程中,陆振良渐渐掌握了技巧,他唱的昆北民歌字正腔圆、气足、音甜,将吴侬软语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毕业后的陆振良进入了巴城镇文化站,并真正踏上了表演舞台,成为一名昆北民歌歌唱演员。1998年,中央电视台来到巴城采录《搭凉棚》和《划龙船》。节目一经播出,这两首由陆振良站在阳澄湖渔船上演唱的昆北民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与关注。
2006年,陆振良带头组建了巴城文化站“阳澄艺术队”。队伍以充满浓厚乡村生活气息的女生小合唱《乘风凉》一举拿下第七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
另外,陆振良也时刻将保护、挖掘昆北民歌的使命放在心头。2005年到2010年间,他与巴城正仪中学退休教师龚宜一道,跑遍巴城所有村落和社区,采录整理了《黑鱼黑白鱼白》《采碟》《十只台子》等60多首饱含乡情民风的原生态民歌。如今,陆振良和团队已采录了近200首昆北民歌,并进行了数字化电子存档,同时,出版了巴城民歌集和水乡民歌音乐专辑,跟民歌爱好者分享交流。
03
当年,汪菊林向小时候的陆振良传递昆北民歌传承的“接力棒”,如今,陆振良也承担起传承推广这一非遗文化的使命。
“非遗要有活动、有人参与,才能真正活起来。”陆振良说,“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要更好地实现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衍生新生力量。”平日里,他要走进8个社区、3个村子、巴城小学、老年大学等点位进行昆北民歌授课、辅导,并为不同队伍编排不同节目,让昆北民歌浸润不同年龄段听众的心田。
每年陆振良还会召集昆北民歌爱好者,到乡间田头体验生活,还原从前唱山歌的场景。也正是在其中一次田间体验活动中,陆振良认识了弟子沈莉萍。
另外,绵阳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陆振良文化交流活动的脚步已走过世界众多角落,向各地观众传递了昆山声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昆北民歌在一代代传唱人的歌声中,唱出了昆山,唱响了世界。
陆振良深知,民歌是生活之歌,也是时代之歌,唯有在守正中创新才能使其生生不息。
“这些年里我不断钻研民歌唱法,改编创作了一些新曲目,使他们更符合现代乡村生活,曲谱也适应现代人吟唱。”陆振良说,“每一年,我都要创作出一首与新时代新风貌紧密结合的新作品。”原创民歌《冬去春来节节高》,就是以24节气为主题,生动刻画了昆山物阜民丰的幸福图景。
“民歌是粗粝的,它不是贵族式的表达,而是一种茶米油盐式的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不可遗忘的一部分。”秉持这样的信念,陆振良在传承传播昆北民歌的路上步履不停、不辞辛劳,他深情地表示,“能将热爱之事变成事业,就是最大的幸福”。
作者 | 傅 裕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26165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