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昆山:锚定创新,高质量发展“新”意盎然
编者按
昆山“变”了
变得更加“新”了
一个个特色专业创新产业园区
正在拔节生长
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创新城市
跃然眼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昆山应势而为、顺势而上,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创新城市,这一表述在昆山城市发展路线图中首次出现。
从蝉联全国中小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第一,到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创新始终是昆山向前的不竭动力。站在高位如何再进位?昆山坚持创新城市、创新街区、创新园区一体建设,这也是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现实语境”。
01
8月18日8点58分,经过20多分钟的飞行后,从昆山赶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低空首航旅客季晓丽顺利落地。以前原本需要1.5至2小时的地面车程,如今缩短到了半小时内。
一架看似体型不大的直升机,在掠过城市上空的时候,也振动起这座创新城市的“翅膀”。从花桥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到旅游度假区的绿色航空产业园,引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100家,开通飞行航线7条,产业集群显示度和应用场景示范性不断增强。
无论是县域面积,还是自然资源,昆山是一个传统发展模式“天花板”的城市,但是一次次突破“发展的瓶颈”,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创新。在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展厅,规划图上的指示箭头昭示着创新的未来。这里不仅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昆山杜克大学等重大创新平台,更有一系列促进创新要素的充分对接。
是创新空间,同样是生活空间。在到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可以看一场音乐喷泉,感受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的魅力;可以品尝颇具特色的中西方美食;也可以到湖边吹吹风,欣赏璀璨的湖畔风光……既从细微处着手,也从大未来着眼,昆山统筹推进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夏驾河科创走廊、花桥国际创新港、淀山湖北部湾科创带等载体建设,推动单点空间规划向片区综合规划扩展,布局更多创新空间、智能设施、数字应用,构建研发制造场景、商业商务场景、休闲娱乐场景衔接融合的科创活力圈。
▲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昆山正不断释放揽才聚才“磁吸效应”,截至目前,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达5.46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达53.5万人,成为共谋创新、共抓发展的“城市伙伴人”。
02
几年前,周市镇横长泾路555号还是一片废旧厂房,如今已成为江苏省首个“工改Ma”项目,也是苏州市“工业上楼”示范项目:蒲公英科创产业园容积率从1.0提高至3.0,打造集研发办公、标准厂房、商业配套和人才公寓等于一体的智造产业园,引育40余家人才科创企业,从废旧厂房化身“网红”科创载体。
▲蒲公英科创产业园
第一口“螃蟹”就“吃”出了成功经验,昆山“长驱直入”。近年来,全市推进元宇宙、低空经济、先进计算等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建设,形成千亿级园区2个、百亿级园区12个、50亿级园区22个。与此同时,昆山奏响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双重奏”,大力推广“数据得地”,加快“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持续壮大“一楼一品”的特色楼宇经济,助力企业“登高”发展。
因创新,而不同。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的先导区“碳12坊”已启动建设,积极构建创新中心、服务中心、人才社区“1+1+1”的功能体系,为绿色低碳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的发布提供“首展”“首发”“首秀”平台。再如,昆山高新区先进计算产业园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深入合作,建设全国算力标志性节点,四年实现产业化,产值突破100亿元。
▲低空经济产业园
配套设施更全了、发展特色更鲜明了,特色专业创新园区焕发新活力,更具竞争力的生态悄然形成。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再度明晰“54321”目标:“5”是高水平建设特色专业创新园50个,新增园区载体面积500万平方米,实现园区总营收超5000亿元;“4”是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0家、总量突破4000家;“3”是新引进科技项目超3000项;“2”是两年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1”是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1000家。
03
“搭载清陶能源生产的超高能量密度固态动力电池,创下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新高。”在清陶能源公司董事长冯玉川看来,企业坐稳“C位”,才能发挥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为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的领跑者,企业还登上了2024全球独角兽榜。
如何让创新步伐走得更稳、更快、更好?昆山用行动作答,进一步畅通企业“血脉”,强健产业“筋骨”。近年来,昆山积极构建“2+6+X”产业布局和“4-1050”产业体系,着力培育发展元宇宙、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低碳三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56.8%,三年提升3.4个百分点。
产业层面的科技创新,源自制度创新。前不久,昆山发布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1+N”支撑体系,旨在加快建设创新主体活力迸发、创新载体特色多元、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创新生态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
城市因产业而兴,也因产业而新。近年来,昆山坚守先进制造业这个立市之本,把“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根本路径,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八大工程”,支持龙头企业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59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增至3072家、占苏州1/5;实施祖冲之自主可控攻关计划,滚动发布技术需求超2100项,引导企业研发投入超130亿元。
“没有企业,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培优育强,释放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活力,向企业开放各类科技资源和应用场景,打造更多“大而强”“高而新”“精而优”的“高研值”创新企业,带动产业创新升级。
融媒体记者 | 史 赛
责任编辑 | 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24472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