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实事进行时】“残疾人之家”绽放别样幸福花

08月13日 15:50


项目名片:

全市各镇村(社区)已建成29家“残疾人之家”,实现区镇全覆盖。“残疾人之家”常态化开展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康复、文体、培训、法律咨询、心理等服务,以及西式面点师、收纳师、咖啡师、网络营销师、盲人保健按摩师等职业技能培训。


“咚恰,咚恰,咚恰……”在昆山高新区“残疾人之家”,经常能听到韵律整齐、铿锵有力、强劲欢快的鼓声。“我们虽然肢体有点不方便,但打起鼓来特别开心,而且我们这支队伍还经常出去表演,获得了很多奖项,让我们很有成就感。” 向阳花非洲鼓队队长顾雪香和队员们双手时而敲击鼓面,时而拍打鼓身,鼓点节奏抑扬顿挫,他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作为家门口的综合服务机构,昆山高新区“残疾人之家”致力于满足残疾人群体的多元化服务需求。“我们秉持着‘小需求家门口解决,大需求不离残疾人之家’的服务理念,精心规划并设置了康复训练室、辅助性就业室、健康小屋、书画室、休闲室、多功能厅、餐厅等多样化活动区域。”高新区残联理事长吴晓蕾告诉记者,“残疾人之家”采用“1+5+N”服务模式,即构建一个多功能活动场所,规范化开展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康复训练、文体活动、教育培训等五项基础性服务,并积极探索和拓展代办服务等N种延伸性服务,致力于搭建一个坚实的社区支持网络,为辖区内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技能训练、心理疏导、知识讲座等多元化服务,努力构筑一个温馨、和谐“爱的港湾”。

  


今年,柏庐城市管理办事处杨林社区“残疾人之家”启用,致力于让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可以走出家门,享受到日间照料;通过简单劳动获得报酬,增强自我认同感;参加文艺表演、趣味活动、集体生日、技能比赛,展示自我风采。“我们将持续推进‘残疾人之家’提档升级,延伸服务半径、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将‘残疾人之家’建设成为辖区残疾人服务综合体与残联工作的基层枢纽,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柏庐城市管理办事处杨林社区“残疾人之家”相关负责人说。

  

为帮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昆山着力提升“善爱之家”残障人士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29家“残疾人之家”,实现了区镇全覆盖,同时以“残疾人之家”为载体,充分调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等“五社”力量,常态化开展日间照料、技能培训、康复服务、文体活动、辅助性就业等服务,定期组织心理讲座、手工制作、技能培训、法律课堂等不同类型的暖心活动,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点单式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值得一提的是,“残疾人之家”采取“托养+就业”工作模式,先后与数家企业签订了来件加工协议,努力使“残疾人之家”的每位成员都能自食其力、增加收入,获得了残疾人及其家属、亲友的认可和点赞。

  


昆山还积极探索“党建+助残”服务新模式,牵头组织群团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聚力推进党建工作与残障人士事业建设同频共振、互促共赢。8月7日,锦溪镇残障人士综合服务中心揭牌。该中心以项目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打造占地千余平方米的残疾人公益服务“综合体”,帮助残障人士身心得到更好恢复,使其更好融入家庭、回归社会,重塑美好人生。这也是昆山第10家“海棠花红·善爱之家”党建引领共建助残阵地。

  

锦溪镇残障人士综合服务中心整合了“残疾人之家”和精康人员康复驿站,设有辅助性就业室、康复训练室、3D沉浸式智慧康复室、心理咨询室、文艺娱乐大厅等功能区域。中心启用后,不仅可为肢体、精神、智力等残障人士提供康复指导及训练、辅助器具适配、文体娱乐等服务,还可提供辅助性就业及职业指导,成为残障人士共享的身心“疗愈中心”和辅助就业基地。

  


“我们将持续擦亮‘海棠花红·善爱之家’党建品牌,积极链接各种资源,以党建引领推动‘残疾人之家’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同绘就残疾人美好生活蓝图。”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


融媒体记者 | 李艳

供图 | 李艳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22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