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护航幸福城
26天、529.2毫米,分别是今年梅雨期的持续天数和昆山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累计雨量。今年梅雨期较常年平均偏长5天,梅雨形势典型,暴雨过程频发,伴有局地性强对流天气,恶劣的天气情况无疑给气象服务带来巨大考验。道路虽有“泥泞”,步伐始终铿锵,昆山气象一直默默为百姓撑起一把遮风挡雨之“伞”。
一源多链织密“保护网”
“今天夜里阴有阵雨或雷雨;明天和后天多云到阴……”一收到昆山市气象台发来的短信通知,巴城蟹昆农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邹雪明立刻逐字阅读并根据预报安排接下来的工作。
作为一名蟹农,“靠天吃饭”是曾经的辛酸,“知天而作”是如今的幸福。“梅雨期是我们蟹农最提心吊胆的日子,万幸时刻都能收到气象预警。收到高温预报,我会适当调高池塘水位,适量增加增氧时间;收到降雨预报,我要提前准备增氧产品,做好排水准备,警惕跳闸风险……”邹雪明说,“现在,不管是睡前,还是半夜醒来,我都会打开手机,关注气象短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及时的天气预警让我感受到全天候的守护!”
原来,针对蟹农等特定群体,气象局将他们的联系方式纳入系统,提供更为高频的气象预警服务。此外,昆山已建成覆盖全市11个区镇371个村(社区)的3162个气象广播终端、160个气象信息发布屏及1947个网格点,已实现市、镇、村三级气象信息发布平台互通,能做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3至10分钟内通过广播、短信、微信等渠道向公众发布,覆盖面达100%。
“今年梅雨期,我们启动了3次手机短信全网发布,提示公众注意防范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共发布7次暴雨预警信号、8次强对流预警信号、1次大风蓝色预警信号。依托一源多链发布体系,我们通过防汛、安全昆山、防灾减灾、物业等微信群,12379短信、昆山发布融媒体发布平台、应急广播等方式提醒公众做好暴雨、强对流天气防范工作。”昆山市气象台台长汪婷表示。
农业保险成为“定心丸”
“今年已经收到24000多元的理赔啦!”谈到梅雨期带来的额外成本,邹雪明表示,还好今年4月购买了内塘水产品养殖天气指数保险,多了份踏实,少了些忧心。
“一些特殊天气,如连续降雨5天、每天降雨量达3毫米,或单天降雨量达140毫米时,就会触发理赔。”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昆山中心支公司主要负责人瞿医伟说,“当收到气象局气象灾害性质等级确认书,农险勘察小组现场制作查勘报告后,通常赔款3天内就能到账。出梅后,我们公司已向我市311户水产养殖户支付了87.3万元农业保险理赔款。”
早在2017年,昆山已开始渔业保险的尝试。“项目推进初期,承保面并不广,发展到今年,已有约50%的农户自愿参保,寻求一份兜底保障,为自己的产业系上‘安全带’。”瞿医伟表示。内塘水产品养殖天气指数保险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推进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持续为广大养殖户安心搞生产、稳步谋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营环境,是昆山市气象局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昆山中心支公司的一次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服务社会的实践。
未来,双方将继续致力于全面推进昆山农业生产科学防灾减损,充分发挥气象和保险职能优势,深度挖掘气象数据要素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中的应用。重点聚焦优化完善风险减量服务,全链条做好农业生产气象保障,积极探索党建业务创新融合模式三方面,进一步深化气象防灾减损服务内涵,提升农业政策性保险质效。
近年来,昆山不断加强农业领域的风险防范工作和农业保险推进工作,结合昆山农业生产实际需要,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保障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2023年,昆山共开办各类农业保险13个,涉及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承担各类农业风险3.48亿元。今年,昆山将开展“农业保险质效提升年”活动,有序推进我市农业保险深度(保费/第一产业增加值)、密度(保费/农业从业人口)和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3项指标较上年实现明显提升。
数智服务助“知天而作”
“今年可多亏了气象局和农业农村局的联合预警,小麦的赤霉病得到了有效的防治!我们农户的‘钱袋子’得到了安心的守护!”谈到今年小麦的收成情况,农户们对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感受更加深刻了。
据了解,小麦赤霉病为小麦穗期主要的病虫害,不仅会导致麦穗枯黄,籽粒秕瘦,严重减产,还因病粒含有呕吐素、赤霉烯酮等毒素而严重影响小麦品质,会引起急性中毒,对小麦生产和人畜健康危害极大。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高,可防不可治,防治窗口期短,防治难度高,受气候条件影响大,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气象灾害。
作为全省首个“农业+气象+保险”风险减量站,昆山高新区白渔潭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通过站内智能检测设备数智赋能,实现农业“四情”监测、农田气象观测、耕地质量监测和农田退水监测四大功能,提供智能化、自动化决策。监测站今年在小麦赤霉病高发季前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对重要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管理,把握时机,主动预防,参考捕捉到的孢子,对农户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预警服务。
“今年4月降水量显著偏多,平均气温也显著偏高,连续多日满足日均气温15℃以上、日均相对湿度65%以上的‘高温高湿’条件,给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汪婷告诉记者,“根据检测到的数据,气象局与农业农村局提出农事建议,提醒农户高度重视,及早部署,主动出击。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今年小麦所有批次检测均为合格,监测站在降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和减少农民经济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昆山将继续推进农业风险减量站建设,完善气象农情感知“一张网”,通过数据共享、课题研讨的方式,以农业风险减量站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做好农业灾害分析、气象灾害分析,开展农业、气象与保险关于农业风险综合减量交叉性课题的联合研究,助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事后补偿向事前预防转变。
风雨守护,枝叶关情,梅雨季节已过,但昆山气象步履不停。
作者 | 傅裕
供图 | 徐鹤千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21513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