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台青: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07月24日 15:20


昆山是全国台资企业

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30多年来

一批又一批台商在这里

投资兴业、安家落户

如今在昆山

不仅有扎根多年的“台一代”

还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

也主动选择在这里创业工作

圆梦昆山


台青黄秦剀:在昆山“印”出美好未来


“昆山是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两岸经贸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温情与回忆的地方。以前每当寒暑假,我都会来昆山与家人团聚,可以说昆山是我的第二故乡。”金箭印刷科技(昆山)有限公司董事长特助黄秦剀说。今年4月份,黄秦剀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从新西兰回到昆山,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深耕昆山,开启企业新的篇章。

  

“进入金箭公司不仅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誉和使命。作为一名‘台二代’,我喜欢接受挑战,父亲的丰富经验、执着信念以及大智慧,给了我创新发展、蝶变成长的底气。”黄秦剀说。早在2003年6月,金箭印刷科技(昆山)有限公司就落户昆山,主要从事印刷设计和加工制造等。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长为一家集研发、生产制造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在业务、规划和人员上都得以飞速发展,国内与国际市场占有额不断扩大,还在美国和越南等地设立分公司。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多年来,金箭印刷科技(昆山)有限公司视员工为企业第一资源,实行人性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我们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养,通过线上线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组长培训等,并制定有竞争力的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为员工制定完善的职业规划。”黄秦剀告诉记者,他们在用人方面,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让每位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彼此成就。

  

走进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套套自动化设备满负荷运转,工人们正在各自工位上铆足干劲抓紧生产,一张张刚印刷好的包装盒纸板“滚滚输出”。今年以来,黄秦剀经常奔走于研发部门和生产线,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全力以赴去了解行业动态并学习行业专业知识。“只有不断创新和突破自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我们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对我们来说,环保包装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以低碳环保为理念,通过利用甘蔗纤维、竹子纤维等可降解的环保材料,积极研发纸浆模塑技术,并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新的产品。”黄秦剀指着一款洋酒包装盒介绍,“这个有玻璃质感的外包装就是通过纸浆模塑技术设计制造的,这个包装通过生物降解后,不会产生任何垃圾残留和污染,如今已经进入市场,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好评。”

  

“昆山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更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活力的舞台,这里百花齐放,各行各业都能迅速找到资源及志同道合的伙伴。”黄秦剀表示,昆山政府对台资企业很友好,一旦有政策性的支持,相关部门负责人就与企业紧密联系与交流,并指导企业该如何办理相关手续。“未来,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和昆山一起成长,成为行业内的领头雁。”黄秦剀充满信心地说。


台青王铭:接棒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1998年我父母来到上海投资设厂,后来由于公司快速发展、产能扩增,2006年父母选择来到昆山买地盖厂,从此在这里扎根发展。如今,我也回到昆山这片土地开启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天。”台青王铭笑着说。

  

今年30岁的王铭脸上总是挂着阳光和善的笑容,在公司里跑上跑下、亲力亲为,跟员工们打成一片。5年前,刚在台湾服完兵役的王铭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回到昆山接替父母打理工厂,这一试便留在了昆山。

  

王铭所接管的昆山十全塑胶五金产品有限公司,主要为捷安特、迪卡侬等知名品牌提供代加工服务,经营范围包括开发、生产健身运动器材、自行车零配件等。

  

作为接棒管理的“台二代”,王铭从来不是一个躺赢的“空降兵”。回到昆山后,他先从工厂产线干起,再到市场采购,脚踏实地一步步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管理者。现在他担任公司董事长特助,主要负责公司的生产、研发、营运等事务。“正是因为在企业生产一线锻炼过,我对工厂管理和企业经营也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王铭说。

  

如果说父辈的远见卓识、奋力拼搏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作为新的领航员,王铭则是为企业注入了创新和变革的力量。接手企业后,王铭积极引入先进的数字化管理手段和智能化工厂运营系统,让企业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跟上转型升级的步伐。“昆山的转型发展十分迅速,我们作为传统制造业也必须主动转变,深化产业融合,才能保持发展的活力。”王铭说。

  

“很卷”是作为“90后”的王铭接棒后最大的感受。近年来,代加工市场日渐饱和,与品牌方之间的谈判愈加透明。王铭认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试着开拓新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一带一路’建设出台了很多政策,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发展机遇。”王铭告诉记者,目前昆山十全的代加工产品主要出口欧美等国家,未来他倾向于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开拓进军的新“蓝海”。

  

对于王铭而言,童年记忆里的昆山“遍地是工厂”,而如今的昆山,无论是产业配套、创新氛围,还是城市建设、生活便利都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生机蓬勃。昆山一直以来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更让他坚定了深耕于此的决心。“在昆山创业生活的五年,我早已成为了在昆山逐梦拼搏的一分子,希望未来与昆山共同成长,继续见证、参与昆山的发展与进步。”王铭说。


台青李奇达:回国效力!书写美好篇章


“我今年36岁,曾在美国求学和工作,度过了22年的漫长时光。后来,我选择回国,扎根昆山,书写更加美好的篇章。”台湾青年、现任德全药品(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助李奇达说。

  

在美国期间,李奇达曾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菲尼萨负责晶片设计和项目管理工作,之后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取得了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还曾加入美国普华永道管理咨询部任高级顾问。2022年6月,李奇达回国加入由祖父、父亲创办的德全药品,任总经理特助、行销部主管,目前主要负责公司财务、采购、产品立项和市场推广的工作。“从半导体行业的技术人员到咨询顾问,再到如今走上管理岗位,这完全符合我自己的职业期待和人生规划。”李奇达说。

  

美国和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工作氛围,李奇达走上岗位后不但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无缝切换,还在工作中尝试将两种文化的优点相结合。“国内的工作环境比较注重团队配合,工作中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维护,比较有人情味。”李奇达说,“而美国的职场对于个体的发展,以及个体意见的表达比较重视,如今我积极鼓励同事们对于公司发展和工作环境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积极推动落地。”

  

德全药品(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2月,主要生产片剂(含外用)、硬胶囊剂、乳膏剂、小容量注射剂、软膏剂、凝胶剂等,作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全省第一家、大陆第二家美国FDA核准的药品制剂制造企业。德全药品非常重视高层次研发人才集聚,企业的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是陆家镇第一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内实验场地面积超1200平方米。目前公司拥有40人以上的专业及稳定的研发团队,近年来已拥有有效专利18件,其中大陆发明专利6件。“如今我们公司正在不断招揽和培养年轻人才,在此过程中,当地政府也提供了大量的协助。”李奇达不仅是公司的管理者,同时也是昆山市台协会陆家分会的常务理事,他相信,一个活跃而有干劲的团队将持续为“提供最佳的药品,增进人类的健康”的信条而不懈奋斗。

  

“昆山是台商发展的福地,我的父亲就是很好的例子。”大陆巨大的发展空间给予李奇达充足的信心,国内浓厚的人情味,更让他感到安心和舒心。李奇达也透露,2022年时选择回国,既是对事业的追求,也是对爱情的奔赴,当初他的爱人正在国内工作。“如今,我俩的第一个孩子已经在去年6月出生,我们第二个孩子即将在今年底降生,我们一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李奇达深情地说,“昆山在我们生命中的意义,不仅是安心的家园,还象征着可以期待的未来。”


融媒体记者 | 李艳 杨新月 肖旻泰 吴月芊 (实习)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2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