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遗,向“新”而生

07月04日 15:44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

生动见证


近年来,昆山认真落实各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部署,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标,有力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状况,高质量推进传统文化挖掘利用工作,不断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更多非遗项目回归现代生活,绽放时代新韵。


非遗活态保护传承

6月23日,昆山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涉及民俗、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五大类别,分别包括徐氏推拿技艺、铜盆红烧老鹅制作技艺、堆塑技艺、苏州剪纸(昆山剪纸)、昆山绳结、周庄封坛酒酿造技艺、打春牛、水乡圆作工艺和龙行健身功。6月15日,苏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含扩展项目名录),来自昆山的民间文学“沈万三传说”,传统戏剧“沪剧”,传统技艺“周市爊鸭制作技艺”“周庄封坛酒酿造技艺”“泗桥豆制品制作技艺”入选。


▲铜盆红烧老鹅制作技艺


近年来,昆山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完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推进非遗项目数字化采集。目前,全市共有51个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省、苏州市、昆山市四级保护名录,其中有2个项目:昆曲、锦溪宣卷(以“吴地宝卷”联合申报)被列入国家级名录,13个项目被列入江苏省级名录,14个项目被列入苏州市级名录,22个项目被列入昆山市级名录。


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活态载体,是保护工作得以持续有效进行的根本性保障。为了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昆山在充分发挥传承人作用的同时,十分注重非遗人才的培养。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传承人47名,其中包括省级传承人7名、苏州市级传承人10名、昆山市级传承人30名。此外,锦溪宣卷传承人王丽娟入选国家级传承人名单,目前完成公示,实现我市国家级传承人零的突破。


非遗项目走出“深闺”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遗的成功为昆曲的繁荣发展打开了一扇门。作为昆曲的发源地,昆山不遗余力守护、传承、发展这门古老艺术,让“大美昆曲”其声久远、其音袅袅,“百戏之师”焕发出新光彩,昆曲这张文化“金名片”愈发熠熠生辉。


▲昆曲


昆曲是昆山最动人、最柔美的城市文化“金名片”,带动文化遗产保护整体推进。近年来,昆山常态化举办“中国昆剧艺术节”开幕式、“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昆山选拔赛、昆曲艺术“四进”、“重阳曲会”和“秦峰曲会”等活动;已有22个小昆班,累计培养昆曲学员5000余名,获得上百个国家级奖项,培养150余名小梅花;成立全国第八个昆剧专业院团——昆山当代昆剧院,集结一支精锐、有活力的昆曲人才队伍,以每年逾百场的演出、讲演、交流活动,践行昆曲艺术传承和普及;2018年以来,成功举办五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顾炎武》《梧桐雨》《描朱记》《峥嵘》《浣纱记》等一批原创昆剧在各地舞台上唱响;“良辰雅集”“我们有戏”“昆芽儿”等品牌活动让昆曲“飘”进寻常百姓家。


600年前,昆曲从昆山“走出去”;600年后,昆山搭建戏曲百戏“大团圆”的舞台,努力再现新时代“玉山雅集”盛景,共同迎来中国戏曲更加繁荣璀璨的明天。今年6月1日,“天下有情人——《西厢记》文化展”在戏曲百戏博物馆开幕,以精美的文物、优美的空间、现代的视角开启一场令人心动的“问情”之旅。戏曲百戏博物馆作为国内首个集齐348个剧种资料的戏曲主题博物馆,自去年10月开馆以来好戏不断,参观人次达22万。今年3月,全国首个戏曲主题“XR”展——“游园幻戏”上线。借助XR技术,观众们在戏曲百戏博物馆的“亭台楼阁”中,沉浸式感受气韵生动的东方美学。


“非遗+”推动产业发展

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新型事业、也是一种产业形态。当下,构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也作为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系列活动,昆山先后举办8期“昆曲之城”主题深度游。打造“匠心匠艺”非遗好物进景区品牌活动,设计“听着昆曲游昆山、跟着非遗游昆山、沿着古迹游昆山”等3类共6条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拉近群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多年来,昆山坚持以生产经营强保护,振兴传统手工技艺,对传统手工技艺和医药类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日前,昆山评选出首批昆山市级非遗工坊7家,奥灶面加工制作技艺年营业收入达到3500万元以上;昆山市中医院通过改良传统药方,研制出10余种中成药,郑氏妇科年总产值达到550万元;苏州非遗项目正仪文魁斋青团子每年营业收入达100万元;昆山市非遗项目周市爊鸭开设多个专卖店,年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就是要让文化惠及大众。”市文体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需要的是活态传承,因此整体性的、群体性的、能够自然传承的保护更重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项目将走进群众的生活,更多带有文化和自然遗产元素的产品将走向市场,走到群众身边,成为一种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短评  非遗传承与保护:见人  见物  见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件宝藏,蕴含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基因,隐藏着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精神密码。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近年来,昆山不断提升非遗传承发展水平,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街头巷尾,非遗市集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互联网上,正仪文魁斋青团子、周市爊鸭等非遗制作技艺搭上了短视频、直播“快车”,频频“出圈”;在海内外,昆曲的每一次亮相都会好评如潮……当前,非遗文化正凭借其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以一种蓬勃而强势的姿态重回主流视线。无论是年轻人的“血脉觉醒”,还是老一辈的绵绵乡愁,亦或是国际友人的震惊赞叹,都有非遗等传统文化的助力。


岁月流转,江河不息。非遗既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化石”,也不是被放置在玻璃罩里的“标本”,它就“活”在当下,让我们“见人、见物、见生活”。



融媒体记者 | 阮欣悦 王一旭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1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