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昆山市兵希中学:让每一颗星更加闪亮

学校简介
兵希中学始建于1968年,2007年整体搬迁至漓江路,2023年8月再次整体搬迁至开发区琼林路9号。同年9月,学校与苏州大学联合办学,增名为“苏州大学附属昆山市兵希中学”。学校占地面积约6.4万平方米,现有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34人,教职工220人。学校系江苏省、苏州市“全语文教育”课程基地,是昆山市语文学科德育基地。
兵希中学,这所昆山人都不陌生的老牌学校,华丽变身,成为苏州大学的附属学校。全新的校舍,高校的加入,带给这所学校哪些变化呢?带着这个不少家长都关注的热点问题,记者来到这里,穿过苏州大学的标志性拱门,开启了这场“兵希之旅”。
“三改工程”
改变学习方式
一所校园,带来最大的变化,应该是课堂的改变。美国教育学家理查德·阿兰兹曾发表过一个观点,“把课堂建设成学习共同体。”记者看到,这所学校发生最大的变化便来自于课堂。
兵希中学党总支书记曹金元向记者介绍,课堂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而这个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是学习共同体。“为此,学校通过研究和实践建设可持续的学习生态,实施‘三改工程’,分别是教改、学改、班改。”何为教改、学改、班改?“要讲起这个的设计,一时半刻那可是说不完的。”在校方的讲述中,一幅全方位的改革画卷仿佛在眼前缓缓铺开。
教改,借力“自能课堂”,促进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总体提升,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单纯知识点的教学转向基于单元的整体教学, 由单纯知识记忆的教学转向知识迁移的教学,由被动机械学习转向自主能动学习。
学改,是基于“三同”共同学习和学习共同体建设,比起过去单一的背诵,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方法体系,掌握费曼学习法、图谱表达归纳法、番茄学习法。
班改,即班级不再简单是一个管理单位,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组织和学习团队,学习共同体建设,开展共同学习。把班级当作学习共同体,学习组织,两人为一小组,实现同伴的互相支持和共同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那如何能够“唤醒”学生的潜能?对一所学校而言,如何才能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灵魂的人?这是所有学校在进行高品质建设的路上,必须回答的问题,通过“三改工程”的铺开,兵希中学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
“不管怎么样的改革,最后要回归到课堂,回归到我们的学生和老师身上,我希望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生一辈子幸福和终身学习为目标,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协作、如何探索,如果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就不枉费我们大刀阔斧地进行‘三改工程’。”曹金元说。
人格教育
促进健康成长
亚里士多德说,教育头脑而不教育心灵,那就不是教育。“在这个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沿着学校砖红色建筑往里走的参观过程中,曹金元忍不住这样感慨道。他和记者表示,知识的海洋,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转型的速度之快,都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需要意识到,仅仅依靠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和标准化的考试评价,已经很难真正帮助孩子们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了。“我们要有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的成长,那就是人格教育,也被命名为兵希中学幸福人格培育互动性课程,这是苏州大学与兵希中学合作后提出的一大建设方向。”他介绍。
目前,该项目处在研究和实践同步进行的状态,学校充分运用高校资源,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西顺教授合作,启动学生电子成长档案的建设,努力通过苏州大学申报江苏省规划课题。结题后和学校“人格教育”研究实践项目合并,由李西顺教授领衔申报教育部规划课题。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成长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六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和学习活动,以帮助学生成长。分别是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家人、我与社会、我与数字世界、我与自然。初一、初二年级每个学期都会开展8个与“人格教育”相关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在这次人格班会课上,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感表达方式,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是正常的,我们不能奢求他人与自己完全相同,更应该尊重和接纳他人的不同之处。”初一(6)班常煦在主题班会后感悟到了很多。
此外,兵希中学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德育,提升德育素养。例如贯穿一个学期的篮球联赛“志成杯”,这是以首任校长名字命名的联赛,第一届于5月13日刚刚落下帷幕。还有在学生中颇具人气的“十佳歌手赛”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参与,展现自我。
资源加码
搭建区域平台
“借助苏州大学附属校的资源优势,办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入高校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添砖加瓦。”来到学校的文化展示墙边,曹金元向记者介绍,过去近一年中,学校主要做了这几件事。
为提升管理质效,学校成立了兵希中学学术委员会并制定了《苏州大学附属昆山市兵希中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其中学校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孔企平教授担任委员会副主任。
其次,2023年学校成立了“教学教研学术共同体”,搭建了“兵墟教研坊”的学术平台,邀请各级教研员和大学教授担任中考各学科的学科教学指导专家,对各学科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等长期到学校指导,效果显著。
此外,在华东师范大学张际平教授团队的帮助下,参与其“智能教伴”系统平台的开发、研究和实践工作。响应市教育局的号召,学校把此项研究和实践列入到新教育十大行动之建设数字社区之列。
一张张活动的照片,讲述着兵希中学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们联合周边晨曦小学、兵希小学、世茂小学等多所学校,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苏州大学,成立了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曹金元说。
搭建共同体,是为了更好地构建各学段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发展格局,以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科学教育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少年科学院·航天梦工场”,进而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基于地区教育资源需进一步整合和提升的需求,兵希中学还依托资源,建立“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初中教师培训基地”和“昆山经开区教师教学教研学术共同体”。
采访结束,记者沿着来路走出学校,望着刻有“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苏大校训的标志性拱门,记者再一次感受到了合作办学带给这所老牌学校的新活力,苏大的校训与兵希中学“让每一颗星都闪亮”的愿景,在这里实现了美丽邂逅。未来,这所学校将会继续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培养更多善感恩、善思辨、善表达、善健体、善生活的全面发展的兵希学子。
融媒体记者 | 吴沛铷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14613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