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翻建,托起乡村幸福宜居梦

05月29日 16:55

近年来,我市聚焦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建立健全农房建设审批管理机制,帮助农民群众建成了一大批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现代宜居的好房子。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农房翻建20186户,翻建率达67%,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四图一库一网一平台”的“4111”农房建设管理模式被住建部在全国推广。


▲“四图一库一网一平台”(4111模式)示意图



健全管理机制

 让农房建设管理有章可循 



强化组织领导。我市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房屋规划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在市住建局下设办公室,各涉农区镇成立专门的农房建设管理办公室。


出台管理办法。我市先后印发《昆山市农村房屋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昆山市农村房屋风貌管控管理规定(试行)》,明确了农房建设规划审批、房屋设计、资格认定、审批和验收流程、建设管理等要求。同时,印发《昆山市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昆山市老旧农房改善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不断提升农民群众居住品质。


加强督促考核。我市制定《农房建设管理督查检查办法》,每年根据年度任务编制考核评价细则,每季度召开1次农房建设管理工作例会,每半年开展一次督查通报。


▲巴城镇费家浜



严格风貌管控

 彰显江南水乡建筑风格 



坚持规划先行。我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建立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农房设计”实用性乡村规划体系,实现可翻建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为村民建房提供规划依据。


加强农房设计。我市按照“两坡白墙黑瓦”的建筑样式要求,市镇联动推进农房设计,累计推出57套标准图集供村民选用。同时,对传统村落农房翻建户型实行审批备案管理,引导新建农房与传统建筑、周边环境相协调。


资金激励引导。我市印发《昆山市农村房屋风貌管控资金奖补实施细则》,对于符合风貌管控要求的自建房,每户补贴1万元。


▲巴城镇武神潭村



注重管理培训

 提升建设队伍能力水平 



昆山明确全市农房建设工作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负责,并建立了相关施工企业推荐名录库。


加强企业考核管理。指导各区镇根据施工企业备案情况,筛选建立优质施工企业名录供农户选择。


加强政策培训推广。制定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指引图,制作《昆山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职责》《昆山市农村住房建设施工要点》视频动画,在各村、社区滚动播放,提升群众安全建房意识。每年面向农房建设从业人员组织不少于3次、10个学时的农房建设技术培训。


加强工人权益保护。要求农房建设施工单位在签订合同时缴纳工人工资保证金,并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单人保额不得低于100万元,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高新区姜巷村



加强巡视检查

 筑牢建筑质量安全防线 



常态化开展巡视督查。我市完善日常巡查监督网,建立市镇村三级巡查机制,市农房办通过联合巡视检查、委托第三方监理等方式对全市在建农房开展质量安全检查。各区镇落实“一村一监理”、村级网格员日常巡查、关键施工节点监理旁站等制度。


加强建筑原材料抽查。常态化开展农房钢筋、水泥等主要原材料抽样检测工作,大力推进农房翻建白蚁预防宣传,持续扩大白蚁防治服务覆盖面。


规范混凝土采购及使用。明确昆山市辖区内村民建房原则上必须使用商品混凝土,明确混凝土采购及使用要求。


▲巴城镇费家浜



强化多元保障

 全力建设乡村美好家园 



推进数字平台建设。开发建设昆山市农房规划建设综合监管服务平台,推行建房信息“一户一码”,实现建房管理高效便捷、公开透明。2023年通过平台完成建房审批1810户,线上审批率100%。


协同推进村庄建设。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村庄在农房翻建率达到70%左右时开启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工作,系统谋划水电路气信和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条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1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鼓励引导组团翻建。指导各镇通过资金激励的方式推广组团翻建模式,便于集中管理和配套设施及时跟进,节约成本。


强化政银合作。我市与昆山农商银行携手推出“昆小恬”村镇金融服务品牌,推出“建房贷”等金融产品,开展“昆银美居”农房翻建贴息活动,加强对村民建房的金融支持。


▲千灯镇歇马桥村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1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