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激活幸福密码

05月20日 14:52

5月21日,我市将举办第五届“嘉温昆太”家校合作交流会暨昆山市校家社协同育人展示活动,积极探索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家校合作实践路径。这次活动的承办也是对于我市近年来发展家校共育工作的一种认可。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阳光,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沃土,良好的家校共建,方能为孩子这颗生命的种子的成长助力。昆山教育一直重视家校共育工作,在部门协同、组织优化、平台建设、师资培养、家长提升等方面都卓有成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多元化资源平台。

  




亲子共读  打造成长新样态



  

4月20日,娄江实验小学苔花读书会举办了一场以“世界地球保护日”为主题的读书会。读书会精选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书籍,包括科普读物、文学作品以及环保实践指南等,旨在通过阅读与分享,提高大家对地球环境保护的认识,激发每个人的环保行动力量。

  

策划活动的是娄江实验小学一(3)班苔花读书会郑皓文妈妈,她说,通过这次读书会,孩子们不仅增长了知识,也收获了友谊与成长。读书会作为亲子活动的经典形式,也是家校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和孩子通过共读一本书,增强情感的链接。

  

亲子读书会,又名亲子读行会,早在2011年,市教育局就大力支持在社区发展阅读服务,开展公益课堂,到了高科园小学的向日葵亲子读书会慢慢形成了班级读书会的雏形。如今,玉峰实验学校、柏庐实验小学等学校均组建了大大小小的读书会。


  

近年来,我市以“鹿城亲子读行会”为抓手,打造亲子学习共同体,鼓励学校指导并发展亲子读行会,提升家长陪伴阅读的意识和能力。以“书香阅读”增进亲子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好的教育是一群人同频共振的回响,而亲子读书会搭建了家校互动交流的平台,类似的活动还有中小学段中的家长开放日和家长会等。“我们需要更多元的活动,来唤醒亲子互动,学校引导家长将自己投入到家庭教育中,读书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也是我们家校协作共育的一个侧面掠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机制引领  强化家校合作阵地



  

“娄江新父母学校微课程我都观看学习了,其中包敏娟老师讲的那节‘初中生家教,专家来支招(初一篇)’令我受益匪浅。”娄江实验中学初一年级林林的家长在被问及学校的家校合作工作时,为学校点赞。

  

“要把家校合作工作做好,最要紧的就是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从方方面面去链接家长和学校。”娄江实验中学校方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打造“校家社”共建机制,学校建立了由书记、校长负责的家校合作领导小组,确保协同育人计划有序推进。

  

“我们的协同育人工作以组织架构、资源整合、教师能力建设、全面参与、课程共建和宣传推广为特色。”负责人介绍,目前学校成立了“德善家教指导团”,通过“智慧家长工作坊”“德善家校云课堂”“家校之桥演播室”等阵地,为父母成长提供平台,实现亲子共长,家校共育。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学校开展以校家社合作为主题的校本研究,建立生涯快乐岛校外实践基地,协同各行各业的家长给学生开展生涯规划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意识。

  

娄江实验小学则组织教师深入开展家长学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组建亲子社团、开发“三微”家长课程、开设智慧父母课堂等,建设多样化的亲子成长社群,从而构筑不同需求的亲子成长共同体。亲子成长共同体的探索,有效提升了校家社合作的深度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努力形成孩子期盼、家长主动、社会支持的幸福教育氛围。

  



劳动润心  于田野中实现共育



  

以劳动教育来点亮家校合作,也是我市近年来的实践方向之一。劳动过程中,家长可以和孩子通过互相协作加强情感的链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如今,我市多所学校都开设了亲子菜园、亲子农场,以此为阵地开展家校合作。

  


这里不得不提信义小学的“三园一社”:构建“全劳动教育”。信义小学校长许蕴霞介绍,学校积极构建开放、自然的劳动教育场域,持续研发劳动课程矩阵,涵盖指向真实世界的生活劳动课程、基于田园耕种的生产劳动课程和面向公共体系的社会服务课程,以日常活动、仪式活动、主题活动和志愿活动为支点,完善导师机制、协同机制,丰富学科融合、项目实践等学习新样态,统筹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创生了校园、家园、田园和社区构成的“三园一社”劳动育人模式。在这里,全劳动教育从“纳入课程体系”转向“融入师生幸福的教育生活”。

  

在“耕读育人”的课程熏陶下,每一个学生都是家庭的小主人,他们实现从“享受者”到“建设者”的身份蝶变;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水稻种植,领悟“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深刻含义;每一个学生都能在1000余个校内外的服务岗上帮助他人。在这里,每一粒稻谷,既是粮食也是种子。

  

老师与家长,从来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横一竖在一起,给孩子十倍的力量,校连着家,家牵动着校,家校携手才能实现1+1>2。未来,我市会进一步将家校合作共育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共寻适合的教育路径,助力孩子成长。


作者 | 吴沛铷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1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