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生难点,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天
量身定制帮扶政策,确保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关注细节,满足老年人多样需求;提供岗位、提升技能,立足长远帮扶残障人士……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关爱老弱病残群体,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安心更暖心。
下好未保工作“一盘棋”
小周(化名)家住锦溪镇,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失联,自此便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市民政局了解情况后,主动对接帮扶,每月为小周发放困儿生活补助,为他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去年8月,考上中专的小周正在为学费发愁,相关部门给他发放的5000元助学金再次解决了小周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前段时间,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到,一对被社区寄养在市福利院的姐弟,寄养期间存在上下学路途较远的困难。市未保中心立即启动联席协调机制。很快,一份针对姐弟俩上学问题的保障方案迅速形成——由市教育局负责将姐弟俩转学至离福利院较近的学校;由民政局牵头属地儿童社工链接学生家长志愿者,解决姐弟上下学接送问题,开展入学前的心理辅导;由市福利院具体落实孩子日常生活保障,为姐弟俩提供院内学业辅导服务……
“近几年,昆山探索将未保协调机制向区镇延伸,组建了区镇级协调机构。随着《昆山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清单》和《昆山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协调会议制度》的出台,市镇两级协调机构的运作机制、职责内容和启动程序更加明确,将能更快速地排查、了解、解决更多未成年人的个性化问题。”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积极推进市镇两级协调机制的建立,我市还积极推进市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区镇儿童关爱之家(未保工作站)、村(居)儿童服务站(未保工作点)等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三级平台建设。据了解,目前,全市已高标准建成11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
让老年人出行不再受阻
“我母亲年纪比较大,之前连楼都不敢下去,更不要说去社区广场散心了。现在多好,下楼梯有扶手和歇脚椅,打掉了他们散心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做子女的也不用每天提心吊胆了!”绣衣新村居民姬先生高兴地说。
近日,记者踏入绣衣新村东区10幢单元楼后看到,楼梯坡度较大,楼道比较狭窄,在一些拐角处,光线条件也不充足。而已经固定安装在墙壁上的歇脚椅,就成了为居民提供指引和支撑的好帮手。
正准备出门买菜的69岁居民吉大娘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小区里大多是老年人,有了这个歇脚的地方,上下楼真是方便多了。别小看歇个脚的工夫,这口气就缓过来了。”
在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存量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只有更加关注老年人等群体的实际需求,强化适老化改造、无障碍设计,以满足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新期待,才能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越是基础的便民服务,越要加强重视,虽然只是在楼道里增加了一把小小的椅子,但这的确是解决年迈老人出行难题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绣衣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绣衣新村巧用歇脚椅打通老年居民出门“第一公里”在我市并不是个例。记者了解到,当前,我市多个社区内公共场所设有无障碍通道;道路系统实施了人车分流,并设有消防通道;辖区内公共厕所设有一键报警装置。此外,多个小区正在开展“歇歇脚”实事工程,在合理位置增设休憩长椅,并对区内公共休憩场所进行改造,进一步回应老年人的出行需求。
让残疾人生活有“爱”无“碍”
5月13日,记者在“亭林残疾人之家”看到,面积约260平方米的空间设有诸多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及房间,包含医务室、体能锻炼室、心理咨询室、康复训练室、图书阅览室等。
“在这里可以看电视、运动、读书、做康复训练,最重要的是能交到很多朋友,比自己在家有意思多了!”在康复室内,正在做训练的沈阿姨(化名)告诉记者,“这里有很多适合我们残疾人的专业化器材,使用起来很方便,对身体康复大有好处,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
记者了解到,这里的设施和功能都是标准化配置,对管护人员自然有较高的专业要求,管护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此外,亭林社区还经常组织各机构负责人参加管理培训,内容包含应急救护、消防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
“我们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绝大多数在智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患有自闭症、间歇性精神病,融入社会比较困难。”社工介绍道,“‘残疾人之家’每天都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做手工、看书或者锻炼,真正做到劳逸结合、休闲舒心,也为他们的家庭减轻了一定的负担。”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大部分残疾人只能接受来自社会的关爱和帮助,令人意外的是,“高新区残疾人之家”残疾人志愿者团队已经在志愿服务道路上走了3年。 “身体的残疾让我之前的生活有些黯淡,但这里给了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我不能成为社会的包袱,我也要为社会出点力。”经常参与志愿活动的彭阿姨(化名)告诉记者。
融媒体记者 | 刘慧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1252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