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昆山良渚实验学校:共研共进,育校园“繁花”
学校简介
城市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根本。水乡腹地的张浦,坐落着一所昆山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办学的项目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昆山良渚实验学校。这所学校是昆山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例证,也是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在昆山的成功落地。
作为“双向奔赴”的成果,良渚实验学校的启用也是张浦教育事业迈向新发展、新征程的重要一步。在办学近一年期间,它是如何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基础教育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提升办学质量的呢?又是否在努力兑现高品质发展的承诺,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呢?本期将由记者走进学校,为大家一探究竟。
合作共建
充分发挥附属校优势
5月9日到10日,在浙江嘉善举办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盟学校第二届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大赛暨首届沪嘉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良渚实验学校作为联盟校一员也受邀参加。
“作为我市与高校合作办学的基础教育公办学校,良渚实验学校将通过与上海师范大学品牌共建、人才共育、课题共研、特色共创等形式,在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培育、学校管理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建设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校长李冲表示,这次的发展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近年来,为响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上海师范大学发挥高水平师范大学在基础教育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撑上的优势作用,通过拓展UGS合作模式,在长三角的江浙皖7座城市(杭州、合肥、宁波、嘉善、湖州、吴江、昆山)开办了多所附属学校,多次举行协同研修活动,推动教育知识生产和教育实践改革的有效协同,促进教育理念、教育人才等要素的有效共享和有序流动。
4月19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黄埔梅溪小学就来到良渚实验学校开展了校际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在上海师范大学基教处和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下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活动中共有四门学科七位老师进行教学展示,其中良渚实验学校蔡永洁老师和梅溪小学唐立华老师执教同一课《小小商店》,同题异构的形式让学校教师们受益不小。
除参加联盟校的校际交流外,校方还积极邀请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专家团,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研指导。近一年来,专家团数次来到学校,通过推门听课、分学科交流指导和讲座分享等方式,助力学校课堂质量提高和师生素养发展。
加强师资
不断深化教科研工作
“办学近一年来,我们能感受到张浦人民对良渚的信任,但仍有不少家长担心,学校很好,但老师的队伍一时之间跟得上来吗?”作为备受期待的“三新”学校,李冲坦言,还是有一定的办学压力。一所学校办得如何,教师团队是重中之重,而如何建设出结构更合理、水平更专业的教师团队,是所有新建校都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校只有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生在读,专任教师人数为36人,随着每年的新招,这个数量会不断增加,新教师的比例在短时间内也很难下降。”校长李冲曾任娄江实验学校分管教学、教科工作的副校长,他告诉记者,要加强师资力量,激活内驱力有三大框架。一是积极加强与上海师范大学的合作共研,参与联盟校活动;二是寻求市教育局与市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帮扶;三是建设好学校自身的师徒结对青蓝工程项目。
对于良渚实验学校,市教育局和市教师发展中心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因现阶段初中段副课组均只配备了一名任课教师,为快速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破格给予良渚青年教师市级骨干教师才能参与的活动名额。如道法老师陈林于4月25日—27日,参加了2024年昆山市中学思政骨干教师第一次培训活动。
5月8日,昆山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三室)第三次教学研讨活动暨送教到良渚实验学校。“这对于学校的青年教师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李冲告诉记者,市教师发展中心将良渚实验学校列入名师工作室重点帮扶对象。活动中,工作室主持人、特级教师孙庆博表示,希望本次活动的举行能为良渚新教师的发展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教学相长,在教学中实践,在教研中反思。在良渚实验学校办学近一年内,青年教师也在不断的教研活动中稳步成长。
五育并举
着力丰富校园内涵
良渚实验学校的校名取自于张浦镇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校方介绍,赵陵山遗址位于张浦镇赵陵村村后,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000多年,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占地约1万平方米,系良渚文化早期大型土筑高台。该遗址为国务院核定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陵山遗址共清理良渚文化大、中,小型墓葬85座,出土文物共600余件。石器有斧、钺、锛等,均打磨抛光,造型规整。玉器有壁、琮、环、镯、冠饰、锥形器、串饰等,品种较多,皆以软玉精磨细琢而成,制造工艺水平很高。陶器有鼎、豆壶、罐、钵、盆、杯和大口缸等,造型精巧,有的饰以精美的刻划纹图案,有的施以朱、黄两色彩绘。
“学校既以此为名,就要充分运用好良渚资源,目前打算以陶艺为立足点,向学生介绍鼓腹平底陶罐、双耳彩陶罐、黑皮陶双耳尊等珍贵文物,以其优美的工艺作为美育的抓手,发挥地域优势,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李冲说。
学校规划打造“系统、特色、优质”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建设方面紧密结合国家课程和校本文化,借助上海师范大学专家力量支持和本地区教育资源支撑,重点建设“良渚文化”“折纸课程”“戏剧课程”等课程。在未来五年内,将组织研究团队以“学在良渚”为主题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良渚STEM”,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争取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课程系统化、特色化和优质化,彰显办学特色。
此外,常规的德育工作也没有落下,良渚实验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一年级入学礼、校运动会、冬季三项运动会、闹元宵、校园合唱比赛、游园活动、雷锋月系列活动等。
未来,良渚实验学校将继续秉持上海师范大学“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校训,在传承良渚文化历史底蕴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学校文化系统,助力孩子们在这里拥有美善相乐的理想教育生活,成长为“温良、博学、卓越”的新时代好少年。
融媒体记者 | 吴沛铷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12062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