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昆携手书写一体化“水文章”
12月15日,昆山铺设的供水管道再一次向上海市延伸,青浦区白鹤镇2个村和3个商住小区的5500多户居民,从此喝上了从昆山输送而来的自来水。“住在上海,喝着昆山的水,我们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了更深感受。”白鹤镇时代名邸小区居民纷纷表示。近年来,昆山“伸”向上海的供水管道越来越长,服务用户越来越多。截至目前,昆山已铺设供水管道约9公里,每天向上海居民供水1800吨。
从共治“一片水”到同饮“一江水”,近年来,沪昆两地共同书写了更加丰富、更为精彩的“水文章”。
苏沪交界区域水网密集、河湖相通,昆山与上海交界河道有39条。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这些原本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功能定位、使用需求、治理目标不同的河道,渐渐“趋同”。为消除管护死角,凝聚长三角区域治水合力,发挥“1+1>2”效应,近年来,昆山水务部门主动对接上海嘉定区、青浦区等地水务部门,共同探索河湖跨界“联保共治”机制,共同擦亮长三角一体化生态底色。
积极推进昆山南部三镇锦淀周一体化发展,是改变诸多“不同”的创新之举。两年前,淀山湖作为“世界湖区”建设已纳入上海2035总体规划。今年11月12日,昆山发布“锦淀周一体化研究成果”,迈开了“第一水乡”融入共建“世界湖区”的重要一步。“如果说,30年前昆山抓住浦东开发开放机遇做大了产业文章,那么现在以锦淀周一体化为抓手,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昆山在做足做美一篇生态文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致力于打造“世界湖区”,赋予了昆山南部三镇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昆山发布“锦淀周一体化研究成果”,重中之重就在于做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水文章”。
围绕这篇“水文章”,昆山主动与周边区域展开水务合作,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水故事”。今年3月,周庄镇水利(水务)站联合上海青浦开展边界河道保洁死角等突出问题联合整治,通过2天联合打捞作业,共清理各类水生植物和白色垃圾60余吨。4月,千灯镇水利(水务)站与青浦区香花桥水务管理所签订联防协议,建立联防机制,为抵御极端灾害天气影响,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月,花桥与青浦白鹤成立虬江河专项整治小组,对河道两岸垦种、私搭棚子进行联合整治清理。5月,昆山与上海青浦、浙江嘉善以及吴江召开“联合河长制”工作推进会,共同研究讨论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巡河、联合水质监测、水生植物联防联控、水政联合执法等制度方案,形成“1+5+X”工作计划。沪昆还创新河长制,联合聘任青年河长助理,当好河湖巡查员、宣传员、参谋员、联络员、示范员,为做活“水文章”注入新生力量。
昆山自来水流进上海人家,则是昆山融进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水文章”中最精彩的章节。一条吴淞江,把白鹤镇时代名邸小区周边区域与上海其他区域分隔开。多年来,这片区域面临跨江铺设供水管道的难题。当地村民只能靠井取水,不仅用水不便,而且水中杂质较多,极易导致肾结石等疾病。考虑到该区域与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接壤,上海相关部门主动与昆山沟通协商“借水”。昆山自来水集团公司迅速实地查勘,敲定设计方案,并坚持“同源、同质、同网、同价、同服务”的“五同”原则,全力解决“邻里”的用水问题。
这篇“水文章”的精彩持续出现。来到昆山与上海青浦联合推进的淀山湖岸线互联互通工程现场,新建的挡墙和防汛道路、拓宽改建的堤防道路,使得这里的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岸线功能也大幅提升。两地新建的马家江桥,打通了淀山湖镇与朱家角镇的“最后一公里”。石浦江,沪昆交界河道中的一条普通河流,但是有了昆山市淀山湖镇河长办与上海市青浦区盈浦街道河长办两家单位的共同呵护,河水更清了、河岸更美了。在昆山与毗邻区域聚力合作下,还有马家江、虬江河、湾娄江、张泾河等多条交界河道,一一成为书写长三角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
前不久,昆山市水务局还与青浦区水务局联合签订了“青·昆水务一体化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了双方在机制联动、规划协同、联合调度等方面的合作深度。“今后,两地将通过互动交流、信息共享、协同合作等方式开展共建,加强对辖区内的水环境改善、河道管理、防汛抗涝等方面的管理能力。”昆山市水务局长三角水务一体化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班玉龙说。
融媒体记者 | 李传玉
融媒体影像记者 | 徐鹤千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1047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