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镇:智慧农田里藏着“丰收密码”
春到江南绿意浓。记者来到陆家未来智慧田园,看到翠绿色的小麦铺满田间,微风吹过,绿油油的麦叶随风摇曳,一块块“绿毯”成为田野上亮丽的风景。
科学精准的田间管理是确保小麦健康成长、丰产丰收的关键,然而在3800多亩智慧田园的麦田里却鲜少见到技术人员的身影。这些田块都是如何被管理和照料的呢?原来,掌管这片田块的4名技术人员都在农田一侧的智慧田园决策指挥中心里工作着。在那里,他们可以通过电脑屏幕洞悉田间的一切。
“这张图是小麦长势图,深绿色代表长势旺盛的区域,浅绿色则表示正常生长。通过智慧决策系统分析,每个区间的小麦苗情如何,是否需要灌溉施肥、除草防虫都能一目了然。我们会将智慧系统开出的‘处方图’导入植保无人机,对整个园区进行精量追肥作业。”技术人员耿博健介绍,在陆家未来智慧田园里,分布着气象站、孢子捕捉仪、土壤液位分析仪、土壤墒情监测仪等30多个农业设备。孢子捕捉仪可实时监测农作物病虫害,土壤液位分析仪用于监测分析田间水位情况,搭配智能灌溉模块,可远程控制灌溉阀门,精准实现“缺水的地方多灌、需水的地方适量灌、不缺的地方不灌”。
从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分析决策,到农机管控、自动化作业,田间管理所有流程都可通过智慧决策系统科学串联,利用算法,在最快时间内给出最佳田管建议。耿博健和他的小伙伴,4位“码农”通过写代码、做实验的方式,悉心照顾着3800亩大田,用最少的人力实现了最大的丰产。去年,陆家未来智慧田园3800亩小麦首次种植,高产攻关田创造了江南麦区高产新纪录,折合亩产达641.1公斤,节约用水20%以上,平均每亩节省人工成本150元以上,提高综合效益超200元。
在智慧田园的另一边,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A+温室工场也随处可见现代农业“智慧”的一面。温室大棚内,顶部、侧墙均配置了卷幕,可以灵活调节光照强度,调控棚内温度;底部铺设了循环水暖加热管道,还可当作采收车行走的轨道;补光钠灯可以在阴雨天开启,促进植株光合作用。“通过5G技术,技术人员可以实时监测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各项环境数据,并为各类果蔬制定最科学的生长模式。
同时,果菜工厂还采用悬挂式椰糠无土栽培技术,配套采摘机器人、采摘车、运输车等设备实现智能生产,最大程度降低了人力成本。”A+温室工场技术总监魏华农说。
“中国农科院华东中心已在陆家镇设立了研发基地,将以陆家未来智慧田园为依托,致力于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我们希望通过产学研结合,将陆家未来智慧田园打造成为昆山农业现代化的一方‘试验田’,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进一步探寻昆山农业新质生产力‘密码’。”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文伟说。
记者手记
昆山以加快数字创新应用为依托,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农业转型注智赋能。目前,全市已实现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6.38万亩,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75.3%,全面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精准性。同时,深化大院大所合作,按照“边建设、边科研、边转化、边应用”的要求,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加快推进华东农业科技中心项目建设和人才引进,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着力打造大闸蟹高端品牌。通过引进农业“国家队”,打造全国农业高层次人才集聚地和农业智慧理念、创新技术的策源地,推动我市农业产业体系迭代升级。
以现代科技、智慧农业为特色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劲的推动力和支撑力。昆山将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遵循规律,利用新技术、创新新模式、发展新业态,深度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提升现代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融媒体记者 | 张欢
供图 | 陆恒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0897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