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服务重大战略提升辐射带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苏州引发热烈反响

03月10日 08:24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连日来,苏州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纷纷表示,要深刻领会“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发展的辐射带动力”的重大要求,提高站位、主动担当,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努力在全国全省“一盘棋”中贡献更多苏州力量。


以更高站位,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重大战略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在苏州,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交汇。


“我们将抓住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机遇,积极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发展,在更大范围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合力构筑强劲活跃‘增长极’。”苏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虞伟表示,发改部门将持续当好党委政府“智囊团”,加强对人口、技术迭代、能源变革、区域协同等重大变量的预研预判,做好政策储备。同时,持续当好产业集群融合发展“主牵头”,紧紧抓住产业集群融合发展这个“牛鼻子”,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聚焦数字经济等“新赛道”和前沿新材料、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招大引强和培优育强并举,推动一批具有牵引带动力的标志性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围绕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催生的新型服务需求,不断探索“两业融合”新形态,走苏州特色的“两业融合”发展新路。


太仓作为全省唯一沿江临沪的县级市,是对接上海的“桥头堡”。“我们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聚焦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协作、生态联保联治、服务共享互惠,全面深化跨区域、跨领域协调联动,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太仓市发展改革委主任万芬奇说,太仓将持续放大融入上海“桥头堡”地位,构建完善“5+1”轨道交通网络,推动上海嘉闵线北延伸太仓段全线开工;全域拓展娄江新城开发,加快打造上海五大新城“姐妹城”。强化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配套协作,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同时,进一步放大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效应,开工建设太仓港综合枢纽(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加快建设太仓港滚装码头工程等项目,增强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转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集装箱联动、长三角供应链运作一体化的服务能力,加快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此外,太仓将积极引入更多上海优质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服务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治理联动共治共享,协同打造城乡和美幸福地。


苏州市港航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斌说,苏州港航集团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苏州港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持续构建高效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梳理沿江港区港航物流优质资源,加大港口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沿江港区与内河集装箱码头联动发展;研究拓展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以及长江中上游等重要港口和头部航运企业在业务和资本等领域的合作。加快推进白洋湾集装箱码头南港池、太仓港综合枢纽(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建设,确保长三角(盛泽)现代供应链产业园项目办公区、码头及堆场区竣工投入运营。加大外贸航线拓展力度,强化白洋湾海运提单启运港功能,进一步织密CCA航线,推动常熟新泰码头实现韩国航线固定班轮周班航次、俄罗斯航线月班航次运营。充分发挥苏州中欧班列国际物流通道功能,推动建设东南亚国际货运班列集结中心,提升中欧班列与太仓港区联动发展水平。


以更宽视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辐射力


南北共建园区是江苏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苏州宿迁‘1+5’共建园区再聚新势能、探索新路径、迈上新台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崔广全表示,将进一步优化各共建园区规划设计方案,全力加快推进拓园开发建设,加快完善各类综合性功能配套,加快现有载体提档升级,全面提升共建园区产业承载力、综合竞争力;持续深耕苏南及周边大后方资源,聚焦省内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聚焦南北产业跨江融合、协同创新,聚焦新型科创飞地能级提升,全力打造跨江联动、产业升级新典范;进一步聚焦“四化”同步集成改革、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园区和特色园区建设,更深层次创新机制、更强合力协同联动、更高标准争创一流,持续突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坚决当好先行军和排头兵,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加可行的苏宿方案;坚持高峰引领高原崛起,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苏州宿迁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加可视可感的项目合作,不断丰富南北合作共建内涵,不断提升跨区域合作共建的覆盖面、影响力、美誉度。


一江之隔的苏州和南通,正在跨越长江天堑加速融合。近年来,两地在综合交通运输领域方面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苏通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沪苏通铁路一期等跨市重大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为深度跨江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苏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焦亚飞说,苏州、南通两地之间将实现4条铁路、5条公路互联互通。其中,国铁干线3条,包括已建成运营的沪苏通铁路、在建的北沿江高铁和通苏嘉甬铁路,城际铁路1条即在建的如通苏湖城际铁路;高速公路5条,其中沈海高速公路和锡通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在建,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在规划中。值得一提的是,为打通跨江融合关键节点,苏州、南通之间要形成6处过江通道,除了已通车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未来还有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过江通道以及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同时,两市正在通过加强交通运输联合执法、构建常态化的协调管理机制等,携手打造共治共管的交通行业治理体系。


近年来,常熟充分发挥苏州北部几何中心和跨江融合“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主动融入大局中全面推动产业科创协同、综合交通互联、生态绿色共育、历史人文共享。常熟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常熟将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任务上勇挑重担。一方面,强化与张家港、太仓“左邻右舍”协同联动,更好利用长江岸线和腹地资源,共同做好岸线保护、苏州港一体化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等工作。另一方面,加大融入苏州主城、“向南发展”的力度,高水平建设中新昆承湖园区、苏州高铁北城产业先导区等优质载体,加强与苏州高铁新城、环阳澄湖区域的深度对接合作,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多高品质空间。同时,坚决落实省区域协调发展部署,深化南北挂钩合作,争当跨江融合“桥头堡”。


以更大力度,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聚焦一地一域强链补链延链,还要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昆山立足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强大的产业链配套能力,持续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联动发展,获评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首次入选《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12个全球功能性节点城市。昆山市工信局局长徐康表示,接下来,昆山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2+6+X”产业布局和“4-1050”体系建设,聚焦强链补链延链,开展产业链协同试点行动,搭建对接平台,建立产业链上中下游供需对接机制和项目共建机制,推动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12345”目标,新增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总量迈上6000亿元新台阶,新增规上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总量超1.3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突破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打造50个特色专业创新园区、总产值超5000亿元,实现产业质量效益、企业发展能级、科技创新能力、数实融合水平、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提升,推动新质生产力成为驱动昆山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将深入研究学习、认真贯彻落实,积极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李伟表示,将聚焦“创新平台提能”,加快全国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谋划建设一批高水平院所平台。加快光子产业“3+2”平台体系建设,打造全球知名光子中心。持续推进省市创新联合体建设。聚焦“创新主体提质”,集中力量推动科技项目招引与优质人才、企业培育,力争全年新引进科技创新型项目超1300家、年底全区有效高企数超2000家、新增科技领军人才超310项;突出抓好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光子芯片与光器件等未来产业发展。聚焦“创新生态提优”,持续完善创业体系,加快国家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打响苏高新“金摇篮”科技金融品牌,打造全省“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示范标杆;探索大企业孵化器、院所平台型孵化器等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孵化效能。


位于吴江汾湖的英诺赛科是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行业的头部企业,在过去的几年,在氮化镓芯片的研发、设计、制造和市场应用开发方面均持续取得了突破,迅速成长为全球生产规模最大、出货量最多的氮化镓公司。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氮化镓行业应用的引领者,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开发出革命性的新产品,在行业内率先应用在消费电子、数据中心、新能源、智能汽车等领域,提高节能、高效的氮化镓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推动氮化镓行业的发展。未来,英诺赛科将紧抓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展优势,协同行业内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行业应用及国内多家研究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形成应用联盟,实现第三代半导体企业在吴江汾湖区域集聚发展,助力汾湖高新区打造千亿级新型半导体产业园,以片片晶圆,点亮星星之火,聚起燎原之势,助力中国科技企业在核心技术上与世界零代差。


来源 | 苏州日报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0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