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的记忆
常熟的记忆
每当又一年农历新春佳节即将到来,我常常想起流传了千百年的那句脍炙人口的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不,前几日,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党员,自常熟给我发来口讯,说1990年前后担任中共常熟市委书记的周福元同志(之后还担任过南通市委书记和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向我问好,并说希望能够看到我更多的作品问世。末了还不忘亲昵地调侃了一句:待到“功成名就”时来一个品酒欢聚……
老书记周福元的这声问候,这个调侃,一下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那些日子。
1989年9月,风平浪静,见我南返之事迟迟不能落实,在省城工作的友人,利用自身的便利向常熟的一些老干部求助。常熟是新四军和地下党老战士云集的故乡,许多老同志听闻我的经历后,纷纷向我伸出同志加战友的火热手。就这样,我来到了有着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常熟。末几,市委组织部商议,拟平调我至文化系统工作并保留在东北时的原有职级。可月有阴晴圆缺,由于某种原因,调动搁浅了。这时已到了年末,一位老同志向我转达了时任市委书记周福元同志的亲切问候,说虽然无法安置,但尽可常来常往。在没有返回南方前,尽管来常熟,我们欢迎你!在这之后,自1990年到1993年,连续四个春节我都是在常熟度过的,而且都被安排在一个农民企业家兴建的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花草遍地的临湖宾馆的一个套房内,饮食安排也好。春节期间老干部们轮流宴请我,其乐融融。直到1993年7月我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调入与常熟毗邻的昆山。安定下来后连续七八年我都要去常熟,探望那些曾经给予我热情帮助的老党员老干部。
常熟是历史文化名城,古迹众多,名人辈出,天下人皆知,在此笔者无庸赘述。但常熟人的古道热肠,文化之美,尤其是文化人之间的那种纯真交往之美和真挚友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此我的体会尤为深刻。我从事萧红萧军研究多年,而萧红居于哈尔滨初、中期的挚友、小她四岁的“小妹”徐淑娟,就是出生在常熟的江南姑娘。1997年国庆节期间,萧军夫人王德芬自京南下,探访六十年前求学的南京原金陵女中(今人民中学)和原苏州美专沧浪亭遗址,我一路陪同。探访苏州美专遗址后又陪同她去了常熟。她很想寻访一下徐淑娟幼时生活过的痕迹。只是早在三十年代初,徐家人都已离开常熟了。徐淑娟虽说初中毕业后就从哈尔滨回到了江南,却一直居于沪上学习深造,战乱期间又到了苏北。但常熟文艺界一听说萧军夫人来了,表现得格外热情,文联、文化局领导都出来接待她。文联的一位副主席是评弹艺术家,听说萧夫人在苏州美专师从国画大师颜文樑,还专为她表演了一出评弹折子呢!多年后我在杭州寻找到了90岁高龄的徐淑娟,访谈数次写成了一篇6000字的纪实《寻找萧红“小妹”徐淑娟》,刊登在了上海的《文学报》上,也算是了了一桩多人的心愿,尽管斯人已逝。
1997年10月,刚陪同萧夫人访问常熟不多日,就接到了上海《文汇报》笔会主编的电话,他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常去浙江,只是江南(苏南)很少涉足,问能否给联系一下。我把这个情况同常熟市文联负责人讲了,他说周海婴不但是鲁迅的儿子,而且还是广电部的一名司局级干部,又是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出面接待不便,容他向市委请示后再定。很快,次日就有了回音:由市委宣传部出面接待。11月7日,周海婴夫妇偕同沪上的15位文化人一道到访常熟。他们的到来令常熟热闹了好几天,游览了常熟的大部分文化景点,市委书记也来探望。主人之好客热情,令周海婴和其他客人连呼受用不起。特别是在当地电视台举办的联欢会上,盛况、气氛更是空前。呵,对了,我也沾了周公子的光:在他们到访的前一日,《文汇报》把压了半年的我撰写的《鲁迅与萧军》,以整版篇幅发表在笔会副刊上。为此,常熟文艺界进一步了解了我,而我同常熟的心也贴得更近了。
作者 | 秋 石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9879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