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厚植美丽新北“含绿量”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分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推进绿色发展实践中呈上一份优异资规答卷。
生态修复整治秀出幸福感
“一江清水,两岸葱绿”是老百姓的期盼,也是长江大保护的时代要求。长江常州段岸线总长 25.8 公里,全部位于常州高新区内,这里曾经是功能布局最全、化工围江特征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经过3年整治,长江常州段沿岸的工厂码头如今摇身一变绿堤苇岸,水草摇曳、鱼儿穿梭,处处一派生机盎然的自然胜景。
这一切的转变要归功于一个试点—沿江关闭腾退化工企业用地资源整合利用试点。这也是全省“第一”和“唯一”化工用地资源整合利用和生态整治试点。新北区探索构建了企业关闭与厂房拆除、腾退地块污染调查、评估与治理、权属调整、生态复绿、评审验收、资金保障等“七位一体”全流程操作办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11个项目755亩通过省自然资源厅验收并完成指标调剂置换,8个项目面积758.9亩通过市级验收。近年来,新北区累计招引76个优质项目,全力推动一批以新阳、中简、合全、比亚迪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如今,生态环境整体提升后的滨江沿线,潮平两岸阔、处处荡清波,江豚、娃娃鱼等一批珍稀鱼类重现长江。“常州高新区坚持长江大保护,猛药去疴,推动岸线整治生态修复,实现沿江产业转型蝶变,沿江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住在周边的市民李小平感慨道。
唤醒沉睡资产旧貌换新颜
在常州沿江地区有一宗地块长期闲置。地块内地形高低不平,既有堆高的土坡,又有现状耕种的农田,还有局部形成的汇水坑塘,以及低效、闲置的存量建设用地,亟需通过生态综合整治,推动区域生态修复,腾退建设用地指标,重构三生空间。
为此,常州高新区以“危污乱散地整治”试点为契机,全面梳理沿江片区(铁本地块)现状、规划、审批情况,以“农田+良田”为目标,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深入推进沿江片区(铁本地块)生态整治,已完成2200余亩“批而未供”土地平整及复垦复种工作,为后续优化沿江片区空间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也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发展能级的重要途径。近期,派尼曼高端家具制造项目正式与常州高新区签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这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新政策下常州高新区首宗成功入市交易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该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新增注册外资1500万美元,新增用地16.8亩,腾退土地17亩。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销售7000万元,新增税收330万元。
“在深入摸排、统计分析和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我们将通过沿江地区国土空间生态整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力争三年实现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一万亩的目标,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分局党委书记、局长薛学虎说道。
耕地资源保护两手都要硬
常州高新区孟河镇润江村原本两面夹江,随着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启动,3公里的新河道穿村而过,不但村居环境大大改善,百姓还感受到了生态反哺。
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耕地保护示范区的建设。常州高新区按照《常州市耕地保护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申报孟河镇润江村东侧4057亩区域作为耕地保护示范区试点,推进耕地保护示范区集约化整治、标准化质量、系统化治理、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信息化建设“六大工程”,从而打造“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更优化、生态有改善、利用更高效、保护可持续”的典型示范区。示范区建设提高了田间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整体质量,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保护既要鼓励示范区建设也要全面打击违法用地。为此常州高新区充分依托“1+8+3”“云监管”智能监管模式,持续加大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违法行为的实时智能监管。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管责任落实的通知》,建立“部省卫片+‘云监管’+动态巡查+信访举报”违法违规线索发现核查处置机制,形成“周报告-月汇总-季分析-年总结”工作制度,构建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全覆盖立体监管体系,让违法用地无处遁形。
“以前淹水,导致农田里面积水也比较严重。有些小作坊占了农田搞生产污染了环境。现在这些小作坊都不见了,我们农田排水灌溉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从去年年底我们那一季的农作物收益就比往年要好很多。”孟河镇润江村村民陆佳丽说道。
通讯员 钱里阳
来源 | 交汇点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98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