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向纵深推进
重大项目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1月16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
谋划未来,以更高的水平持续推进示范区建设,无疑将在长三角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一厅三片”重点区域和四大重点领域,明确开展16项行动,共包括124个项目,为一体化示范区未来三年重大建设项目明确了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
关键之年规划先行
1月的长三角大地,冬日暖阳,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施工现场“满弦”开工,一体化发展活力澎湃。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五周年,也是一体化示范区进入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重新阶段的关键一年。
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这份一体化示范区2024年的“1号文件”,标志着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向纵深推进,是推动实现规划、土地、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的生动实践。
▲会议现场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顾军介绍,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塑功能、做示范、重衔接、强保障”的总体思路,突出一体化制度创新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动更多功能性项目早出形象、快出功能,实现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的跃升,推动示范区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2021年,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沪苏浙两省一市发改部门、苏州市、嘉兴市联合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建立示范区重点项目联合推进机制,会同青吴嘉两区一县合力推进了115个重大项目建设,有力支撑起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去年6月,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省一市三级八方着手开展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评估,并启动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于10月形成初稿。
比对两份计划“清单”,记者注意到,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较上一轮而言,主要行动少了2项,但重大项目却多了9个。而随着重大项目数量增多,示范区面临的挑战也“水涨船高”——比如,对项目资源配置力度有待加强,重大项目对资金、土地和资源需求处于紧平衡状态,需要进一步加强要素资源整合和倾斜力度;再比如,跨省域项目推进周期比较长,两省一市和两区一县项目审批流程不尽相同,建设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异,需要做大量项目前期工作,这些对接协调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上一轮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进行评估。从评估情况来看,115个项目开工建设了91个,开工率达到80%,项目目标达成率90%,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评估报告不仅对上一轮行动计划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还为这一轮的《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加快推进、制度保障奠定基础。“通过上一轮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推进这一轮底气更足,经验也更丰富了。”
向“一厅三片”要功能要效益
1月5日,随着最后一方屋面混凝土浇筑完成,苏州南站站房主体结构完成封顶。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南站项目经理李座林告诉记者,车站预计于今年11月底竣工验收,届时,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苏州轨交10号线等多条轨道交通线将在此交会。
“作为重点区域,苏州南站科创新城片区的总体城市设计已完成,规划范围20.6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668万平方米,苏州南站交通枢纽工程元旦节日期间结构已经封顶。” 苏州市吴江区区长王国荣说。
▲苏州南站效果图
苏州南站科创新城是示范区“一厅三片”中的重要一环。顾军表示,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一厅三片”重点区域,重点明确各片区2024—2026年建设目标及年度重要功能性项目建设安排。
作为两省一市共建的绿色发展样板区,水乡客厅将进一步在项目建设中跑出加速度——
到2026年,“一点”方厅水院、“一心”创智引擎(一期、二期)、科创学园(一期)等功能开发项目基本投用,好风景与新经济交融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三园”江南圩田、桑基鱼塘、“蓝环”北环等生态修复项目正式运营;
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华为研发中心目前正在进行主体工程收尾和内部装修,今年6月将正式交付使用,岑卜路、规划六路等周边道路将于上半年通车,西岑水质净水厂9月也将正式投用,其他周边公建配套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将于2026年底前陆续建成。集企业办公、研发中试、技术孵化、生产服务为一体的国际一流创新社区基本形成;
苏州南站科创新城,交通枢纽工程正加快建设中,将在今年沪苏湖铁路正式通车时建成启用。集疏运道路工程也计划于今年年底通车。水系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市政道路、污水处理及公用配套设施等正加快推进,也将于2026年完工,站城一体的高铁小镇加快形成;
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科创绿谷研发总部综合提升、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等一批项目将在今年陆续开工,科创绿谷研发总部商业街、生态修复及配套等项目将于2026年底前陆续建成投用,集教育研发、国际交流、文旅文创为一体的特色创新中心加速形成……
此外,为保障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大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对列入《三年行动计划》的重大项目优先纳入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优先纳入省、市土地指标保障范围,优先推荐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项目,逐步建立项目评估考核制度,开展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
加快提升四大领域集聚度和显示度
太浦河将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紧密相连,它见证了示范区一体化发展的迅猛势头。
“2019年,我们乘船沿太浦河自西向东而下,一些‘低、小、散’企业分布在河岸周边,两岸还有不少低效的土地;受限于‘一河三标准’的行政壁垒,给治理带来了难度。”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总规划师刘锋说。
▲太浦河
对此,示范区“一河三湖”等重点跨界水体联合河湖长制建立,其中太浦河(含汾湖)建立区(县)、镇、村三级联合河湖长,大力推进太浦河周边及沿岸地区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岸线综合治理。经过治理,2022年,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较2019年提升21.2个百分点,太浦河水质连续三年年均值稳定在Ⅲ类,淀山湖、元荡等重点跨界河湖水质明显改善。
太浦河治理是示范区建设的缩影。“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锚定生态环保、设施互通、产业创新、民生服务四大领域,推动新一批展现新理念新模式的项目落地,加快提升示范区集聚度和显示度。”顾军表示,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突出分类示范,加快提升集聚度和显示度——
在生态环保领域,共推进17个项目建设。在完成元荡23.9公里岸线全面贯通的基础上,这一轮将实现淀山湖岸线的全面贯通,完成蓝色珠链(二期)水环境、伍子塘流域综合治理,太浦河后续工程也将开工建设,示范区生态基底将进一步锚固;
设施互通领域共计38个项目。沪苏湖高铁、上海17号线西延伸将于2024年底建成通车,通苏嘉甬高铁、沪苏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如通苏湖城际、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也将在2024年启动建设。此外,数字空间的“断头路”也在加速打通,中国电信算力高效调度练塘枢纽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投用,中国电信吴江算力调度中心等项目也将在2026年底前陆续完工,中国移动上海5G生态谷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嘉兴算力中心将在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产业创新领域共计34个项目。安踏上海总部、兰钧32Gwh动力电池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将在2024年建成投产,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迈为泛半导体装备等等项目将在今年陆续开工,美的、康璞、恒力、网易、圆通、弘阳等一批总部项目也将于2025年底前全面建成投用;
民生服务领域共有22个项目。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吴江区第四人民医院扩建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元荡西岸片区城市更新、金泽古镇风貌保护等项目将在今年陆续开工,嘉善120急救中心、区域急诊医学中心、枫惠学校以及平望四河汇集等项目将在今年建成投用,推动实现示范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公共服务品质整体提升。
来源 | 交汇点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9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