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无土栽培草莓火热上市:“草莓工场”里的生意经
红红的草莓,不长在地里,而是一排排、一盆盆“列队”在高高的架子上;琳琅满目的小番茄“贵妃”,随着高高的牵引吊绳一路向上攀爬,一个个番茄像“瀑布”一样洒下来……冬日的陆家未来智慧田园的A+温室工场,浸润在草莓、番茄的芬芳甜蜜里。
36岁的高升在“草莓工场”里转悠,巡视着挂满沉甸甸果实的一盆盆草莓,有条不紊地拾掇草莓苗上的老叶。1个小时前,他刚和几位同事采摘、打包100斤草莓。“我们的草莓一斤能卖68元呢!”靠着这个“草莓工场”,高升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和他一样在这里工作的还有不少周边居民。
68元一斤的草莓轻松种
普通的草莓大棚内,种植过程机械化程度整体较低——密不透风的低矮塑料大棚内,工人需要长时间弯腰给一垄垄的草莓施肥、浇水、植保、采摘;采摘10斤草莓基本能湿透一身衣服,来不及采摘的只能烂在地里……
这些繁重辛苦的工作,以前要依赖经验丰富的老农人,但现在,A+温室工场内,一个2520平方米的“草莓工场”只需2名工人就能轻松打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园艺师、A+温室工场运营总监魏华农介绍,随着产业化程度提升,A+温室工场的草莓和番茄种植均采用悬吊式椰糠无土栽培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方式。
▲A+温室工场
放眼望去,数字化、绿色种植正应用到每一个温室工场:采用漫反射玻璃、自动遮阳帘等光控技术提升光照均匀度和最佳光照环境,智能多功能监测站实时监测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水肥灌排比等;点开App,即可监测控制温室环境、一键灌溉等;自动化采摘车、AGV运输车、自动打药机等自动化园艺生产设备,大幅降低劳动强度。在这个智能温室里,蔬果从选种、育苗、生产过程管理、采后包装和营销形成一条龙智慧化全产业链模式。
“草莓、番茄、水果黄瓜,采收期大大延长,每平方米年产量20至40千克,是传统种植的3至5倍,降低工人一半劳动强度。”魏华农说,由于采用全绿色生态化种植,无土栽培蔬果售价远高于市场价。最近,A+温室工场生产的草莓获评2024年江苏省优质草莓“特等奖”,每天新鲜采摘的100斤草莓定点直供五星级酒店和社区团购,品质得到了市场一致好评。
温室工场里的“莓开三度”
“滴,滴,滴……”手机备忘录铃声响起,打破了工场内的宁静。“走,上课去!”魏华农热情地邀请我们跟上。当天,有一堂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乡村振兴培训课,魏华农是讲师。原来,A+温室工场自去年运营以来,已建立起了一支“博士+技术骨干+新农人”的指导队伍,定期开课,将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大棚基地,同时现场为新农人解惑支招,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技术、提高收益。截至目前,已有3000余人次参加学习培训。
▲A+温室工场
蔬果种成“瀑布”,水肥智能化管理。魏华农现场讲解无土栽培种植原理,演示智慧种植各种操作,介绍自动化设备性能,参加培训的学员听得津津有味。“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是日系草莓,今年我们计划种植一个欧系品种,我们还在研发新的种植模式,预计新品种明年或可上市。”谈及草莓生态种植的未来,魏华农的眼睛里满是期待。
除了开培训班,温室工场还推出了面向青少年的生态研学课程,几乎每周有学校预约报名。近日,魏华农和他的同事接待了一个来自邻省的亲子团,孩子们对温室工场内的创新场景很是感兴趣。“别看都是草莓苗和樱桃小番茄,但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大不同的。”穿梭在一个个工场内,家长和孩子有了不一样的收获和感悟。随着青少年参观团队的日益增多,温室工场专门成立生态研学课程团队,让孩子们充分享受这样的课程。
用“智慧”打造一条产业链
A+温室工场,是未来智慧田园的农业科技核心项目,但很显然,并不是全部。
距离温室工场不远的广袤农田,是一个无人农场。在这里,看不到一个农民,田边的“路灯”是一个个小型气象站,实时监测着温度、风向、雨量等气象数据;空中盘旋的无人机,遥感监测水稻生长情况;所有数据会传送到智慧田园决策指挥中心……从天上到地下,这片田野处处都是现代时尚风。
▲粮食无人收获工作现场
智慧田园里好消息不断。近日,昆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委托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有关专家对陆家未来智慧田园的江苏省(昆山)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种植的扬麦25高产攻关田,进行现场实收测产。报告显示,陆家镇陈巷村11号田,平均亩产641.1公斤,创下江南麦区高产新纪录。
“以A+温室工场为核心,打造一个应用场景基地。”在陆家镇副镇长邹李俊看来,陆家未来智慧田园项目的成功运营,带动的不仅仅是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档升级,更多的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农业产业链应用场景得以实现,最终带动区域文旅经济得到新发展。
回望来时路,从简陋的农舍、荒芜的农田,到整片的高标准农田,再到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A+温室工场、无人农场,最后是集品种试验与推广、青少年科普教育、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近年来,陆家未来智慧田园围绕“科技、休闲、商务”三条主线,以“前店后厂”为主要发展模式,搭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新模式的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应用示范平台,写下了高质量发展的轨迹,也成为助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苏报记者 | 惠玉兰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综合 | 昆山农业农村 幸福陆家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97157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