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塑新,昆山“民生答卷”温暖厚实!
中共昆山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指出,要在特殊年份扛起特别担当,重点把握好“123456”总体工作思路,抓好追高逐新、协同育新、全域焕新、守正创新、品质塑新、理念革新“六大重点任务” 。“第一昆山”APP推出系列报道,回顾成绩,展望未来,为昆山再攀新高鼓劲加油。
突出品质塑新,坚持以百姓心为心,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拓宽富民增收渠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昆山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交出幸福指数提升的高分答卷。
从异地办理来回奔波,到线上一点即刻办结;从多窗口辗转,到“零跑腿、零材料、一窗办、一件事”;从经办服务大厅人头攒动,到送服务上门、送政策进企、线上帮代办……我市以改革为民“一颗心”,牵起了服务创新“一条线”,织就了社保兜底“一张网”。去年以来,我市“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推进,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户籍限制,推进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实习生等参加工伤保险等,全力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养老金水平持续上调,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稳步推进;就业促进工作连续6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底色。
群众有“医”靠,生活更幸福。2023年,我市加快构建与昆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体系,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为群众病有所医提供有力支撑。实施内涵要素“跃升工程”,新增二甲医院1所,新创成苏州市重点专科17个,深化与长三角顶尖医院、高校合作,运行上海高级专家(昆山)会诊服务中心,实现名医到昆;实施重点改革“跃升工程”,9家二甲以上公立医院全面提格,2家医院入选省首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5家基层医疗机构挂牌三甲医院分院;实施健康惠民“跃升工程”,全面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做好“最后一公里”健康服务。
发展有质量,民生有温度。2023年,我市在提升民生保障、增进民生福祉等关键任务中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高质量“民生答卷”。“一老一小”服务优质多元,全市已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1家,实现区镇全覆盖;新增日间照料中心12家、改造提升助餐点8个,完成1255户适老化家庭改造;扎实推进“老有所学”工作,全市26个老年教育点位共提供学位1.1万个;深化“点亮希望”系列品牌项目,加大困境儿童保障力度。一项项民生举措,让“夕阳”更美,“朝阳”更红。
以新发展满足残疾人生活新期待。去年,我市坚持高标准建成运行12家社区康复示范点、29家“残疾人之家”,服务阵地更加坚实;累计为973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及时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实现残疾人团体综合保险和残疾人两项补贴“应享尽享”,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有效落实“2+4+6”方案,帮助358名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创业。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社情民心。去年,我市教育保障持续提升,瑾晖实验小学等16个学校项目投用,新增学位1.7万个,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天福学校等5个政府重点实事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后预计新增学位1.3万个。加快引入长三角优质资源,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昆山良渚实验学校、苏州大学附属昆山市兵希中学启动办学。学前教育新增省、市优质幼儿园10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育人成效显著提升,2023年高考本一达线率、“双一流”高校录取人数再创新高。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王阳:教育部门将聚焦教育现代化发展“一条线”,持续提升教育设施、理念、方法和人才的现代化水平,奋力走好规模巨大、公平普惠、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围绕做好教育核心“人”的培养,建设一批高素质、高境界、能担当教师队伍;以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根本要求,开展五育融合“五个一”的探索实践,让学生过一种幸福而又完整的教育生活。立足教育关键“链”的贯通,通过学段贯通、师资培养贯通、教学研究贯通,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特色框架,同时,强化校企合作,打造全域育人框架,让教育自然生成、让人自然生长,打造良好教育样态。
融媒体记者 | 张欢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9608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