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报告发布,江苏多项指标全国第一
12月28日,江苏省动力电池产业创新发展峰会暨联盟年度大会在常州市金坛区召开。
本次大会由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常州市人民政府指导,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省动力及储能电池创新中心主办。现场,江苏省工信厅宣贯《“1650”产业体系——卓越动力电池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建设》;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江苏省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报告(2023)》。
2023年,江苏省车用动力电池产业仍保持蓬勃发展。全省集聚动力电池产业链重点企业170余家,已涵盖正极/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芯、电池模组(PACK)、电池管理系统(BMS)、功能辅件、制造装备、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关键环节,产业链条布局基本完备,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增强。
据中国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最新数据显示,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名企业均在江苏建有生产基地。35家电芯企业(含3家在建)已建总产能432.3GWh、在建产能240.3GWh,规模稳居全国首位。
1—11月,全省动力电池电芯实现产销分别为216.6GWh、218.1GWh,分别同比增长19.8%、28.2%,国内占比分别为35.5%、39.4%,均位列全国第一;累计实现营收2253.9亿元、同比增长25.4%,实现利润94.2亿元、同比增长11.8%。1—11月,全省动力电池累计出口80.6GWh,同比增长31.3%,累计出口量位列全国第一。
区域集聚效应愈发凸显。江苏动力电池产业已形成“常州、南京两大集聚中心,无锡、南通两个材料装备配套基地,盐城、苏州、镇江等多点支撑”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其中,常州以江苏时代、时代上汽、中航锂电、蜂巢能源、北电爱思特等龙头企业为带动,集聚重点配套企业48家,2023年1—11月动力电池总产销分别为96.4GWh和101.5GWh,省内占比分别为44.6%和46.5%,较2022年降低约8个百分点,仍居全省首位。
产业配套方面,江苏在隔膜、正极材料、电解液三大关键材料和铝塑膜、制造检测装备等配套领域,产品供应已具备全国领先优势。
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也在逐步构建中。江苏以南京、无锡、南通、扬州四市为重点,推进实施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方案,成立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联盟,构建起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沟通合作桥梁。截至目前,全国79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相关企业在江苏共设立1101个退役电池回收服务网点。
当然,面向创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江苏动力电池优势产业链建设仍面临部分原材料供给短缺、电池循环利用体系尚不健全、海外各国强化产业引育保护机制等问题。
为此,省动力及储能电池创新中心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抢抓战略机遇,拓展多元化应用领域;强化材料资源掌控,保障供应链安全;推动低碳发展,构建碳排放管理体系;做强企业主体,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加强研发创新,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明确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当下,动力电池行业正面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市场竞争加剧等诸多风险挑战,制约影响着产业高质量发展,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并进,持续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实现降本增效、绿色发展。”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石晓鹏表示,省工信厅紧抓“双碳”战略机遇,将持续深化动力电池产业链培育,做好生产要素服务保障,引导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助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拓展动力电池多场景应用,不断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来源 | 交汇点新闻
责任编辑 | 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9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