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央视用7分多钟点赞昆山!
12月28日
CCTV13新闻频道
《新闻直播间》栏目
播出《戏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题
用7分40秒聚焦昆山
在保护好昆曲文化
传承好昆曲艺术
发展好昆曲事业方面
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让小昆带你一起去看一看~
348个剧种
主题博物馆展现戏曲百戏魅力
戏曲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具有悠久的历史
独特的魅力
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日前
国内首个集齐348个剧种的
戏曲主题博物馆
——戏曲百戏博物馆
在江苏昆山开馆迎客
在新时代
展现古老戏曲的艺术魅力
在戏曲百戏博物馆内
随处可见昆曲的身影
临展厅正在进行的
《意主形从——清代宫廷戏剧展》
汤显祖的戏本《牡丹亭还魂记》
是昆曲经典传统剧目
游客 杨巧丽
我今天看了不单单是昆曲的元素,我也有看到很多比如我们中国的几大省的特色的戏曲,用了很多精力收集了这么多各个地方的元素,集中在一起,还是蛮震撼的。
博物馆的专题厅里
这面“中国剧种大观”的超大墙上
精细地刻着各个剧种名
各剧种的故事
通过服饰、道具、乐器的展示
一一铺陈开
戏曲百戏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折线型的屋顶像是两只戏曲中的水袖,具有水袖翻飞的灵动之感;下方的格栅采用了戏曲传统的记谱方式——工尺谱,借助工尺谱的“一唱”,配合戏曲水袖的“一舞”,就有了音乐韵律的呼应,更好地符合江南水乡的丝竹韵味。
自2018年以来
昆山持续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
实现了全国348个戏曲剧种
以及木偶剧、皮影戏
两种戏剧形态的“大团圆”
是中国戏曲史上最完整的剧种大展示
青春版《牡丹亭》
古老戏曲焕发青春光彩
对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
既要承续传统
又要融入时代元素
要让古老的艺术不断绽放新的生命力
月初
在杭州剧院上演青春版《牡丹亭》
改编自传统昆曲代表作
在制作中融进了现代人的审美
呈现上借鉴现代舞台装置和艺术方式
自2004年首演至今
青春版《牡丹亭》已在国内外演出近500场
线上线下超过1亿人次观赏
汤显祖的《牡丹亭》原著有55折,青春版《牡丹亭》选取了其中27折,分为上、中、下三本,9个小时演绎《牡丹亭》的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所谓的“青春版”最大的意义在于昆曲演员和剧目的传承、观众的培养;对于观众来说,最直观可见的就是演员的年轻。剧本整理坚持“只删不改”;但对于改编与演出,整剧则是通过编导、舞美、音乐等舞台整体美的有机配合,使古雅的昆剧艺术与现代气息相辅相成。
观众 戴伟霞
首先他对原著的解读,他是没有偏离的,他塑造的是我们汤显祖笔下的,那个深情款款的柳梦梅。
昆山巴城
是昆曲源头
巴城籍昆曲演员俞玖林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
也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青春版《牡丹亭》
俞玖林从2004年首演
演绎了近20载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俞玖林
我们制作《牡丹亭》,其实和我们新时代说的守正创新是一个理念。守正就是把正宗、正统、正派的昆曲,原汁原味、一招一式地传承好。我们也做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变化,主要是在服化道、声光电这方面,和现在大众的审美更拉近一些距离。服装上的绣纹都是用真丝手绣,乍一看看不出什么区别,但是立体的层面、精致的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观众 张珺
我非常喜欢《牡丹亭》,因为《牡丹亭》的故事首先让我们年轻人对爱情向往,传统真挚的爱情故事特别吸引我们。昆曲的美、唱腔的优美、服饰的优美,对传统文化那种美的理解,都是我们年轻人非常追求喜欢的。

2001年
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如今
越来越多与时俱进的昆曲作品
走进年轻群体
走向全球各地
昆曲广播操 昆唱社团
戏曲传承从娃娃抓起
传承是戏曲永葆生命的灵魂
只有争取到更多年轻人
参与到戏曲的创作和欣赏当中
才能为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
蓄足内生动力
作为昆曲发源地的昆山
一直在探索新时期昆曲保护传承的新路径
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的昆山市信义小学创意推出昆曲广播操,整套广播体操时长3分钟,一共分为8节,融入了手、眼、身、法、步等戏曲表演艺术技法,让孩子们在课间活动中感受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不仅如此,学校还定期举行昆曲考级活动,在昆曲课程的设置上不断深耕、创新,还搭建了“昆唱古诗词”社团、“小昆班”社团、“昆曲星推荐”社团等学习平台。
昆山市信义小学校长 许蕴霞
我们用了一些经典的桥段作为学生日常上课的铃声,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一代孩子们面前发扬光大,从而更好地增强我们师生的文化自信。
昆山市的小梅花艺术剧院
为当地孩子们提供了
一个学习昆曲的场地
小梅花艺术剧院负责人 毛杏英
它将成为昆山市少儿戏曲活动基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打造孩子们追梦的舞台。
1987年
昆山市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
成立了全国首家“小昆班”
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的原校长程凤琳
是第一家“小昆班”设立的推动者之一
她积极倡导开展昆曲学唱活动
作为教育改革的新内容
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原校长 程凤琳
要做就做最好的、最精致的,昆曲本身就是很精美、很精致、很高雅的艺术,所以我把苏昆(苏州昆剧院)最好的老师请过来。昆曲它实实在在真的是好东西,这种传承的精神我们不会动摇的。
目前
昆山陆续建立了22家小昆班
培养昆曲学员5000余名
其中155名小昆班学员
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
获得“小梅花”称号
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小昆班”学员浦偲琪
我学昆曲已经有4年多了,学昆曲就是要坚持,不然的话就学不会,一天两天是不能学会的,我也会把它坚持下去、做下去。
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 陈辉
我们的孩子其实走出去,不仅仅在昆曲上他的表演有很大提高,艺术的修养有很大提高,对他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是有很大帮助。
再次为昆曲点赞!
来源 | 昆山发布
融媒体记者 | 徐卉 翟玉标
融媒体摄像 | 马康洋 张遇春 谢骏 杜江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综合 | 央视新闻
校对 | 朱盛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95041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