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昆山传统村落】锦溪镇:打造农文旅融合的田园美学
锦溪成名已有两千多年,拥有众多名胜古迹,有着丰富的水系资源,大小河道交错纵横,桥梁众多,优美的江南水乡风貌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有着一批传统村落,保持着原始风貌、讲述着历史故事、传承着文明精神。
今天跟着小昆,一起走进
朱浜村、张家厍村张家厍自然村
马援庄村马援庄自然村
这3个传统村落
感受其魅力吧!
锦溪镇朱浜村
金砖古窑金声玉振传余韵
朱浜村位于锦溪镇西南部,由朱浜、祝家甸、明东3个自然村组成。村落周边水网交错,北依明镜荡、东靠长白荡,风光秀丽,保留着传统意境的田园乡村格局。2023年3月,朱浜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朱浜村
朱浜村有悠久的烧窑历史,最早始于明朝初期,村中曾大量生产皇家用砖。2015年,古砖瓦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下辖的祝家甸自然村古窑址始建于明清两代,目前仍有11座保存较好的古窑,这些古窑临湖而筑、规模宏大。2015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崔愷担纲设计,将老砖瓦厂打造成集砖窑文化保护、展示、体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砖窑文化馆,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全国优秀田园建筑实例一等奖。
▲祝家甸古窑遗址群
2018年,作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发源地的祝家甸自然村入选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以此为契机,村庄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特色资源,突出生态农庄、稻作田园、窑坑别院,打造生态环境优越、文化氛围浓厚、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人文旅游村落,不断打响“祝甸·金砖水乡”品牌。2020年4月,朱浜村祝家甸自然村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锦溪镇张家厍自然村
小桥流水唱响锦溪宣卷
张家厍自然村水陆萦回,18条河道弯绕其中,呈现出“鼎”字形的分布格局,具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特色。2020年12月,张家厍自然村入选第三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
▲张家厍自然村
张家厍村古时原名“朱家村”,因这里朱姓人家多而得名。三国时代孙权的谋士张昭曾在此地屯兵筑粮以抗击敌军,阵亡后水葬此地,朱家村遂改名张家厍村。张家厍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溪宣卷的发源地。宣卷是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也称宣讲宝卷。宋元以来就有佛教徒宣唱宝卷的活动,以江浙一带最为盛行。锦溪宣卷由主唱、伴唱、丝弦伴奏组成,宣卷故事情节生动,说唱曲调悠扬动听,深受百姓喜爱。锦溪宣卷代表性传承人王秉中,曾在1984年带着锦溪宣卷走进中南海演出。
▲历史故事墙绘
作为拥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古村落,近年来,张家厍村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底蕴,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精神文化资源,重视文明乡风的传承与建设,不断完善乡规民约体系。得益于锦溪古镇旅游开发和环湖(五保湖)休闲区建设,张家厍村通过组建富民合作社、鼓励村民开设农家乐、从事旅游服务业等,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奋力描绘新时代和美乡村画卷。
锦溪镇马援庄自然村
名将情怀激励后人奋进
马援庄自然村东临淀山湖、西接汪洋荡,村落民居依水而建,以村内红庙港、西段港的十字水域为核心,依托水网串引整体发展脉络,虽经过多次改建,但是总体上“金带环绕、逐水而居、靠水而作”的历史空间格局仍有保留,呈现出一幅古韵悠悠的生态人文画卷。2021年12月,马援庄自然村入选第五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
▲马援庄自然村
据传,东汉名将马援(封号伏波将军)在平定岭南叛乱时经过此地,利用此地纵横交错的水系训练士兵的水战能力,故得名马援庄。村域内荡田密布、河道纵横、风光秀丽,漫步在村庄里,伏波桥、古戏台、马援将军府、古牌楼和黄桃园、蔬果园、水乡民宿等点缀其间,古朴的老宅深巷见证着时光的变迁。
▲伏波桥
为助力当地农文旅发展,马援庄村委会搭建百姓戏台,上演的节目多由村文体队自编自导,表演关于马援将军的故事和百姓们的新农村生活趣事,成为游客夜间游玩打卡的好去处。马援庄村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弘扬马援将军爱国精神,在修复历史环境要素、改善基础服务设施和人居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村内还开设了多家特色民宿、土菜馆等休闲设施,建设成乡村旅游生态村,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提升村民们的经济收入。曾经“散落民间人不识”的千年古村落,正在焕发迷人魅力。
融媒体记者 | 许晓明
责任编辑 | 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9499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