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3!新朋友,来了YA!

12月26日 15:24

“湿地好不好,鸟类说了算。”

日前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一群“新朋友”

前来越冬的斑背潜鸭

在水中游弋、栖息

这也是天福国家湿地公园

在今年记录到的第13位鸟类“新朋友”

在连续开展监测的湿地公园中

鸟类新纪录增速列苏州第一

截至目前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的野生鸟类种群

已达18目57科227种

占江苏省鸟类的50.78%

其中不乏青头潜鸭(国家Ⅰ级)

蓝喉歌鸲(国家Ⅱ级)等鸟中“大佬”

▲2023年度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新记录鸟类13种

(从左到右分别为:白眉姬鹟、白头潜鸭、斑背潜鸭、北鹰鹃、黑尾塍鹬、青头潜鸭、蓝喉歌鸲、红脚鹬、中杓鹬、画眉、灰山椒鸟、栗鹀、普通燕鸻)


如此丰富的鸟类种群多样性

天福湿地的生态修复工作

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

近年来,天福湿地秉承全面保护的发展策略,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把鸟类作为生态修复的指标性物种,结合周边农田,引入“四季水田”概念,在水稻休耕期蓄水造滩,构建鸟类迁徙途中的“能量补给站”。

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小微湿地群修复项目,项目通过设计大小、深浅不一的8个小微湿地,动态调控水位深度,定期进行植被管理,营造多样栖息地生境,打造更宜居的鸟类栖息地。该修复项目成功获评“苏州市首届十佳湿地生态修复案例”。目前,天福小微湿地群已成为太湖流域单位面积鸟类多样性最高的人工修复栖息地

▲湿地文化宣教园小微湿地群修复效果


为了更好发挥湿地窗口作用,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结合现有湿地、鸟类资源,累计开发18套湿地主题课程,创新深化与学校的合作模式,推进小学书本知识与自然体验深度融合,实现“1+1>2”的教学效果。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和互动体验,采用“线上+线下”“数字+实景”等方式,举办观鸟直播等湿地主题特色活动,不断提升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的影响力。

天福湿地文化宣教园位于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东北角,占地面积约700亩,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及精细化管护,2021年,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实施的“太湖流域700亩农田停留全中国10%的鸟种”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城市群密集、生态破碎化区域农耕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有效路径。

融媒体记者 | 张田

校对 | 葛自强

综合 | 花桥国际商务城发布

责任编辑 | 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94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