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融媒系列报道】玉山镇姜巷村姜巷自然村:探寻田野上的“诗与远方”

12月26日 15:14

走进玉山镇姜巷村姜巷自然村,道路两侧树木林立,迂回清澈的河道穿村而过,民居错落有致,院落干净整洁,菜地整齐有序。目之所及,步步皆景,处处如画,“诗与远方”在此成为现实。作为第十二批次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姜巷自然村是昆山高新区唯一保留的特色保护类村庄,在充分挖掘乡村原有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注重保留乡村原始肌理和依河傍田的村落布局,打造新时代的“鱼米之乡”。



统规统建

打造现代宜居农房典范

漫步在姜巷自然村,整洁的村容让人感到分外舒适。自确立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以来,姜巷自然村以苏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及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申报创建为契机,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如今的姜巷,道路宽阔通达,民居楼房富有江南特色,舒适的人居环境让村民笑开了颜。

  


“村里的环境变化太大了,我们以前从没想到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姜巷自然村村民王叔叔感叹。姜巷村党组织书记刘青说,姜巷自然村采用统规统建模式推进农房翻建,保留了村庄原有江南水乡肌理,体现鲜明水乡特色。绿化栽植、管网铺设、道路铺装等配套同步开展,着力将村庄打造成为集聚江南水乡风貌、昆山文化特色、传统生活灵魂的标杆性现代水美乡村。截至目前,姜巷自然村已完成农房翻建121套。

  


为系统完善基础设施,姜巷自然村开展水环境综合提升工作,新建村庄道路、停车位、路灯及智能化设施,实现三线入地、天然气进村,同时,设置村民服务中心、村民活动中心、村民礼堂、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全面提升村民生活便利度。村民沈伯伯指着屋后的停车场说:“这个停车场修到了我们心坎上,让我儿子儿媳回来看我们老两口更便利了!”


产业驱动

带动村庄经济全面发展

“玉叶给了我再就业的机会,让我家增加了收入。”姜巷自然村村民李阿姨说。为带动姜巷自然村经济全面发展,村集体加盟了玉叶智慧农业产业园,以土地入股分红,同时增加村民就业。

  


玉叶智慧农业产业园助农创收,现有蔬果产品10余类,是昆山“菜篮子”保供基地。该产业园总面积1160亩,致力打造智慧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蔬菜栽培场景在线化、信息化、可视化,通过绿色全程质量控制、绿色栽培和生态循环技术的应用,集成玉叶蔬菜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建立田间地头“加工车间”和“保鲜工厂”,引进优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企业入驻。与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吸引各类新品种100个以上。


创新探索

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在姜巷自然村,“有事找老书记”是村民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自村里成立“老书记”工作室后,积极鼓励已退休的村干部调解邻里矛盾,用“老经验”启发新思路。“大家反映的问题都能得到答复,为我们解决了很多难事。”村民点赞道,“这种坐下来当面沟通的方式很好,有些问题现场就能协商解决,效率很高。”截至目前,姜巷自然村已召开调解会议6次、化解纠纷22起。

  


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除了为村民解决生活问题,姜巷自然村还将数字平台运用到乡村治理中,建立智慧化管理系统。围绕“5G赋能数字乡村”主题,以广泛覆盖的数字化网络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为村民提供视频安全监护、智慧门岗等综合服务,促进数字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同时,积极推广家庭积分制度,激发村民践行社会公德,提升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近年来,姜巷自然村依托乡村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乡村魅力,生动展现了“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新时代现代化鱼米之乡现实模样。“我们将围绕‘特色、田园、乡村’关键词,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标杆。奏响‘共建和美乡村 共享美好生活’乡村振兴新序曲。”刘青说。


融媒体记者 | 王慧鑫

供图 | 周天舒 唐旭骋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9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