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昆山传统村落】历史与现代交融 传承和创新并举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优秀基因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寄托着人们浓浓的乡愁。
张浦镇作为昆山传统村落数量最多、历史文化积淀浓厚的城镇,拥有1个中国传统村落和3个江苏省传统村落,见证了昆山乡村从史前文明到太湖吴文化、工业文明,进而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为了留住根脉,记住乡愁,我市将围绕国家和省级层面关于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有关工作要求,结合昆山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建设,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暨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建设的昆山路径。
张浦镇姜杭村:
“水乡道教圣地”美名远扬
姜杭村已有千年历史,环绕姜里潭而建,形成了“村外有水,水中有村,村中有水,水中有岛,岛上有人家”的独特格局,是一个“形如八卦、风景如画”的典型江南水村,素有“水乡道教圣地”“太极水村”之称。
村里保留着姜里遗址、东岳庙、响铃桥等历史古迹。姜里遗址于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包含自周代以来几乎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姜杭村道教文化底蕴深厚,宋乾道年间(1165—1173)所建的东岳庙,是当时昆山四大东岳庙之一。响铃桥又称万安桥,初建于清乾隆时期,人行其上发出清脆响声,故而得名。每年庙会期间,响铃桥上会挂有福铃,人们一路摸着福铃过桥,寓意日子过得响当当。
近年来,姜杭村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契机,统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在提升空间环境、增强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的同时,依托村庄独特的格局和历史遗存,以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为核心产业链条推动村庄发展,打响姜里“太极水村、文俗福里”的文化品牌。2023年3月,姜杭行政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张浦镇北华翔村:
腊肉制作跻身非遗名录
金华村的北华翔自然村,田园风貌丰富多样,形成了以“苗木+果林+荷塘+农田”为特色的富庶田园。村落原来是个小岛,四面被吴淞江支流包围,村民出门都靠摆渡,1992年后,才造了出村的大桥,2020年12月入选第三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
北华翔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据传当时一位高士隐居于此,他时常作画帮助村民设计房屋,村民均称其为“画匠”。村民叫顺口了,就把“画匠”定为村名,后来“画匠”演变为谐音的“华翔”。包括北华翔自然村在内的金华村,腊肉加工制作技艺始于南宋淳祐年间,并逐渐打响金华腊肉品牌,形成地方的特色经济。腊肉加工制作技艺于2021年8月被列入昆山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8月,依托强有力的村集体,北华翔村被列为首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并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实施了田园客厅改造提升、百姓会堂原址重建、农房风貌改造提升、农田整治等一系列项目,村庄环境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吸引了诺一咖啡、拾月派对、岛外民宿、七彩营地等一批新业态入驻,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2019年11月,北华翔村被评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张浦镇尚明甸村:
古村掀开科创新篇章
尚明甸村乡野硅谷(设计图)
尚明甸自然村位于淀山湖、锦溪、千灯三镇交界处,村落民居沿河水两侧布局,呈现出“路-宅-路-埠头-河”的布局肌理。村落现存聚福桥、兰桂桥等历史遗存。2023年2月,尚明甸村入选第六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
村内一座古石桥——聚福桥,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并保留至今。桥边原有清道光十四年石碑“永禁顽佃积弊碑”,系研究中国经济史的珍贵文物,现存南京博物院。
近年来,尚明甸村以“江南圩田·乡野硅谷”为定位,依托湿地生态、传统村落和昆山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的大势,引入科技、文化、旅游等元素,打造全域旅游的新亮点、青年创业的新天地,“科创、生态、人文”的现代化新农村, 走出了一条“乡村+科创”“创业+生活”的乡村振兴之路。2021年8月,尚明甸村被评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张浦镇赵陵村:
“中国土筑金字塔”边的新农村
赵陵自然村古名“赵灵”,自宋朝得名,使用至今约1000年。据清乾隆《吴郡甫里志》卷十八《冢墓》记载,宋宗室赵灵王随驾南渡,卒葬于赵灵山,因讳灵而改陵,故名赵陵。如今的赵陵村沿河布局的建筑、街巷肌理犹存,地下遗存未受破坏,水系环绕村落,形成了“曲水朝堂”的风水格局,2020年12月入选第三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
村里的赵陵山遗址是太湖流域典型的土墩遗址,是良渚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土筑金字塔”。其中,出土一件“透雕人鸟兽玉饰件”玉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被南京博物院甄选为18件“镇院之宝”之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赵陵村在经济建设上,定位于以农业和养殖业为特色的鱼米之乡,主要以绿色食品提子种植为主,亩均效益达10500元。此外,村里还通过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自来水和污水管网入户率均达100%,并建成村便民公共服务中心大楼一幢,为村民提供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及办事服务。乡村振兴不仅让村容村貌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赵陵村的村民更具幸福感。
融媒体记者 | 许晓明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93122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