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南,探美锦溪!农文旅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11月30日 15:51

“锦溪”二字

看在眼里

是小桥流水人家

藏在心里

是诗意缱绻的梦里水乡


早在55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这里就有先民存在。从吴越春秋成为集镇以来,拥有千年江南水乡历史底蕴和良好生态禀赋的锦溪文脉悠长,成为镶嵌在昆山南部的一颗清新淡雅的脱尘明珠。

一窗美景,皆是江南。在向来以综合经济实力“霸榜”的昆山,良田千顷、碧水环绕的锦溪正踏着高质量发展的铿锵鼓点,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动农文旅融合,成为昆山难得的都市田园美学保育地和“醉”美风景的立体窗口。

11月25日,来自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采风团走进锦溪,实地走访农、文、旅等不同点位,找寻新时代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锦溪故事”,深入探究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的“锦溪实践”。


科技创新赋能
打造现代化农业


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全视化管理农场,一键读取、分析监测数据,精准管控智能设备。这并不是科技农业的畅想,在锦溪镇万千湖畔,这一切正在发生。

环流风机系统、高压喷雾系统、燃气锅炉加温系统、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余液回收系统……在长云村数字化草莓工厂,一座外形美观、透光性强、使用寿命长的文洛型玻璃温室内,多项智能配套设施高效运转,实现了智能控湿控温,助力草莓增产提质。

“我们共种植了十几个品种的草莓苗,预计12月初可以采摘。” 草莓大棚管理员杨增增介绍,这方草莓大棚还为村民提供岗位及免费参观学习培育草莓技术的机会。“在这里照看草莓,找点事做,还有工资拿,蛮好的!”村里的陆阿姨笑着说。

今年5月,长云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二度蝉联国家农民合作社,这也是昆山历年来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农民合作社。2012年以来,合作社年度收入由269万元增长至634万元,获评江苏省农民增收典型案例、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

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也是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在持续推进“农田连片”及闲置地整治,实现水稻种植面积持续7年增长的基础上,锦溪镇大力引进北斗自动导航驾驶系统、植保无人机、侧深施肥机、秸秆粉碎还田机、水田埋茬耕整机等先进设施设备,加快“机器换人”。同时,有效整合各类涉农资源,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成功创建江苏农作物(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基地、江苏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江苏省稻麦杂草综合治理示范区等,承担昆山市级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推广,成为现代农业的“试验田”。


“活化”历史资源
唤醒乡愁文化记忆


近日,第五届中国乡村文化振兴高层论坛在南京举行,锦溪镇朱浜村祝甸砖窑文化园荣获“中国乡村文化振兴先进单位”,并作为中国乡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在会上分享。此前,祝甸砖窑文化园还曾上榜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典型案例(特色村镇类)。

“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是锦溪水乡风貌的生动写照,作为“古砖瓦之乡”的锦溪,早在西晋时期,就有制砖烧窑的传统。锦溪镇依托“窑资源”和“砖文化”,借助专业团队力量,对占地约40亩的古窑群遗址进行“微介入”“微整形”,建成“祝甸砖窑文化园”,并结合水乡元素配套建设民宿酒店,充分挖掘各类文化遗产,在带动本村村民就业的同时,吸引了众多青年回乡创业。如今,前来参观学习、休闲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一条既与众不同又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已然形成。

“锦溪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地挖掘传承也让这些文化真正‘活’了起来,其风景之美、文化之优、历史之久无不让我感触良多,未来,我还想深入采风钻研,加深对这里的了解。” 消费日报江苏记者站副站长汪宏胜表示。

更多的行动还在锦溪这片土地上持续进行。开设夜间水巷游线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指导宣卷传承人王丽娟争创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古砖瓦非遗传承人丁维健成功申报姑苏乡土人才;推出红色党建、亲子体验、砖拓研学游线,设计开发古莲桥冰品、锦溪书签、金砖笔记本等特色文创品,创新旅游线路产品;排演《陈妃传奇》,将锦溪民间故事搬上舞台和屏幕……锦溪不断“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用心呵护乡愁文化记忆,提升锦溪人文魅力,守护好民族的“根与魂”。


文旅IP赋能
打造新时代“锦溪样板”


穿镇而过的古内河水道中,古韵在“流淌”,分布在两岸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写满时光的故事。居民也大多沿袭着旧时的生活习惯,保持着悠闲缓慢的生活节奏……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锦溪着力统筹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推进新时代江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在推动配套完善、品质提升的同时,让古镇“自成长”,也让来往游客在此领略现代乡村休闲旅游的动人风景。

今年5月,在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第三届“新时代·中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巡礼”成果发布仪式上,锦溪镇计家墩理想村作为优异的成果案例获评“2023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让这个“小红书”上的网红村再添“新流量”。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锦溪镇通过邀请创客和艺术家进村、搭建文创交流平台、探索与高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形式,统一规划、分批建设、分散经营、有序管理,用现代建筑美学重塑江南水乡村落的淳朴之“魂”和秀美之“形”,通过引进、植入不同的乡村旅游配套产业,在保留拆迁村落原生肌理风貌的基础上,充分释放“新村民”的智慧,打造江南乡村休闲旅游生活集群。

锦溪镇党委书记宋崎表示,锦溪镇将继续以“农文旅”为抓手, 整合周边生态资源,通过与多方合作运营,推动更多社会资本“下乡”,延伸“乡恋”产业链,带动周边业态群聚发展,着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锦溪样板”。 


融媒体记者 | 刘斯羽

供图 | 徐鹤千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9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