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共谋教育大计,共遇教育美好
10月16日—20日,新疆阿图什市有关人员来昆考察教育工作,双方举行两地学校结对共建和名誉校长签约仪式,开启两地学校携手共进新篇章。
2010年至2023年的13年间,昆山在教育领域投入援疆资金6.74亿元,“组团式”援疆的教师们,创新打造“苏老师工作站”、苏式课堂、“教育大篷车送教下乡”等援疆教育品牌,为阿图什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数万师生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持续演绎着“引智”与“育才”的双向奔赴,收获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浓浓情谊。
大爱无疆
百余名教师共谱“山海情”
端午包粽子,中秋吃月饼、话团圆,过集体生日……今年2月以来,在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昆山参与援疆的23名教师虽然没有家人常伴左右,但因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相伴,团圆的日子也变得喜庆、难忘。
已经是第三次援疆的张浦初级中学办公室主任谢晓刚是昆山援疆教师队伍的“老爷叔”。“在我看来,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祖国的边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职业生涯宝贵的经历与财富。”谢晓刚说,援疆是宝贵的财富,他将不遗余力团结带领大家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全身心为当地培育教学英才,以诚挚暖心的帮扶阐释润德细无声的敬业精神。
近年来,昆山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把教育援疆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筑基工程”“民生工程”“未来工程”,昆山援疆教师在天山南北、万山之州与新疆师生群众谱写了一曲同甘共苦、携手奋进的民族团结大乐章。据统计,自2010年昆阿双方结对以来,昆山克服入学人口激增、教师配置不足等矛盾,遴选出一支人数多、质量高、情怀深的教育人才队伍,累计派出中组计划8批34名、万人援疆计划97名骨干教师赴疆开展工作。根据当地职教发展实际需要,2020年起增派10名中职教师柔性援疆,援疆教师总数居全省县级市首位。多年来,昆山援疆教师及团队先后获评“省脱贫攻坚暨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先进个人”“省教育援疆感动人物”“克州优秀援疆教师”“克州最美教师”“昆山最美教师团队”等,谱写着属于昆山教育人的新时代“山海情”。
以文化人
师生携手共遇美好未来
“我很喜欢昆曲,每当我表演昆曲的时候都感觉很放松。”就读于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的古丽妮尕尔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曲艺,自从她参加学校组织的昆曲体验课程后,在画脸谱、做发簪、练身段、学唱腔中,深深爱上了这门艺术。
古丽妮尕尔所在的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是苏州昆曲博物馆的基地学校,学校打造“石榴花开,美好育才”的校园文化,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昆曲社团、陶艺社团、书法社团、浮雕社团、风筝社团、剪纸社团等,并将南疆首个温室大棚“昆培园”作为劳动教育基地,以审美教育、劳动教育来促进学校和学生全面发展。
为推进文化润疆,昆山援疆教师们先后在阿图什开设了10个援疆示范班,深入打造“雪莲文化”“石榴英才”“红色文化”等特色校园文化。如阿图什市昆山第二小学围绕“雪莲文化”,为孩子们量身打造“雪莲课堂”,建成“润莲”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开发《慧润莲心》校本课程,成为当地学校文化建设标杆,全面带动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希望通过打造校园特色文化,让心越走越近,情越来越浓,推动文化润疆。”苏州第二批“组团式”援疆教师团团长、昆山援疆教师团领队宁连凤说,在推进昆曲进校园的基础上,昆山援疆教师团队还将安塞腰鼓、剪纸等非遗文化,以及积极心理学等赋能课程带入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催生更多教育美好。
教学相长
架起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桥梁
欲育英才,先育良师。昆山援疆教师团队深知,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团队的努力才是乘法。为此,他们积极开展教师“传帮带”工作,既当好“口粮教师”,把昆山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优势资源,融入受援学校、注入支教实践,探索运用“互联网+”等新型载体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当好“种子教师”,成立州市两级“名师工作室”“苏老师工作站”,开展“青蓝工程”“千校手拉手”“教育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毫无保留地把知识和技能留在受援学校,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骨干人才队伍。
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也让阿图什市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多年来,经过两地师生励精图治、拼搏奋斗,阿图什市教育成果多点开花,不断提升。
没有停歇的脚步,只有奋进的号角。未来,昆山教育人将持续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积极打造全方位合作新格局,着力探索数字化合作新模式,全力助推阿图什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融媒体记者 | 丁燕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90313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