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连冠,昆山是这样炼成的

11月20日 17:51

昆山包揽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质量五个第一连续19年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首


一项比赛,获得一次冠军会让人欣喜不已,获得十九连冠则实属不易。探其究竟,昆山庞大健全、与时俱进的产业体系,以及独有的链式思维、营商环境,成为昆山能够连续19年领跑的最重要、最直接原因。



产业成链

“链”就高质量发展原动力


驱车前往昆山沪光汽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路上,精密模具、电线制品、液压机械、塑料包装、现代物流……伴随一家又一家企业的出现,一条以沪光股份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链清晰展示在记者眼前。



作为昆山产业链式发展的缩影,沪光股份用一套汽车线束串联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联动起“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双动力,让百亿级产业集群在昆山拔节生长。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昆山拥有汽车产业链配套企业千余家,产业链齐全、配套能力出众。


以链式思维抓产业发展,昆山人深谙此道。昆山有关部门曾组织技术人员拆开一台电脑,600多个零件摆满桌面,看看哪些是昆山还不能生产的,然后把不能生产的零部件企业作为引进的重点项目。经过几年攻关,几乎所有零部件生产企业都被昆山招引落户,形成了从基础材料、覆铜基板、印刷线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子显示器到整机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完整产业链。



随后,电子信息产业又带动了精密机械制造、装备制造业发展,从而推动汽车、工程机械装备、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同步发力。这种产业链招商模式,也被复制到了其他产业上,像咖啡豆撬动千亿咖啡集群一样,数字经济、新能源、智能制造的产业集群也已在昆山初见规模。截至目前,昆山已拥有制造业领域30个行业,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有8个大类,打造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千亿级以及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还可以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何乐而不为。”不少企业在表示为何选择昆山时,都提到了产业链,而这也是昆山吸引投资的主要优势。从曾经的苏州“倒数第一”,到如今的全国“县域领头羊”,昆山正是依靠一条条“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核心产业链条。


服务成势

“昆如意”让企业更如意


自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签约落户昆山,紧随其后,亿政食品在昆山打造国内最大的咖啡豆烘焙生产基地,瑞幸咖啡在昆山投资1.2亿美元建设烘焙工厂。“大咖”们的一连串操作,让人不禁感慨,昆山的吸引力为何如此之大?


▲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


为了让咖啡在昆山尽快完成分拨、销售,昆山启动专属服务:创新进口咖啡检验检疫监管模式,90%的进口咖啡货物实现“随报随检”,出证时间缩至1天内;昆山综保区内拥有5万平方米恒温储备仓;由上海自贸区搬迁到昆山的咖啡交易中心已开始展示展览业务。


一直以来,昆山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优”无止境。

√ 2019年,昆山推出“一事”主题服务专窗,真正实现了“跑一次腿、办整件事”;

√ 2020年2月,昆山在全省率先开行外地复工人员专列,并包机、包车接送外地务工人员“点对点”返回昆山企业;

√ 2020年3月,昆山发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并推出“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为“昆山服务”注入全新内涵;

√ 2022年8月,“昆如意企业服务平台”入驻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成为其中首个县级平台。



对昆山服务的评价,扎根昆山30多年的台商最有发言权。他们用持续不断的增资加码,投下最满意票。11月17日,友达光电举行昆山第六代 LTPS(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二期投产启用仪式,宣布昆山厂单月总产能突破4万片玻璃基板。这也是目前世界最高等级的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生产线,预计后期产值可达百亿元。多年来,以友达为代表的广大台资企业始终青睐昆山、坚定扎根昆山、不断加持昆山,为昆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俗话说,信心在哪里,人才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在哪里建、产业就在哪里兴。一座城市投资潜力更是一种复合潜力,是城市基础设施、经济活力、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体现。目前,昆山已集聚了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的9700多个外资项目,总投资超1200亿美元


开放成潮

乘势“一体化”阔步向前


今年6月24日,苏州轨交1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沪苏“双11”在花桥实现了“无缝对接”,这也是我国县域首条全城穿越的地铁线路。这条地铁连通沪苏,突破了市域、跨出了省界,这是沪苏同城化的生动体现,也是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战略所向即是机遇所在。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也是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应运而生的五周年。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东风”,上海嘉定与苏州昆山、太仓协同联动、彼此赋能,交通互通越来越畅、产业互联越来越紧、科技互融越来越深、民生互惠越来越广,成为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写照。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昆山便懂得“问海借力”。从“星期日工程师”到合办联营企业,再到抢抓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战略机遇,昆山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上海的引领、辐射和带动。而多年的沉淀,也让昆山懂得,不仅要将“一体化”作为一种发展思维,更作为一种路径和方式,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实现新的跨越。


11月11日,2023年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轮值会议在昆山召开。随着嘉昆太一体化“五大行动”百项重点合作事项的逐步推进,必将有力推动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走深走实,助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嘉昆太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94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9万亿元



置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浪潮之中,昆山正把发展的动线向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新方式和更深层次拓展。曾有专家指出,昆山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为发展积蓄强劲动能。而昆山也正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积极对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建设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协同、共锻长板,着力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的引领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海至尽头天是岸,山到高处人为峰。”连续19年获得百强县第一,对于昆山人来说,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引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昆山将一直往前走,往高处走。“昆山之路”没有终点,“昆山之路”永远在路上。


融媒体记者 | 张田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89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