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生态对于昆山来说,意味着什么?是资源、是财富,更是福泽后代永不枯竭的“绿色银行”。
从道路两旁的葱茏绿脉,到花团锦簇的园林景观,从小游园里曲径通幽的鹅卵石小路,到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漫步昆山全域,不论主次干道,还是街角小巷,总有一抹色彩让你眼前一亮。
近年来,昆山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苏州市委部署要求,一体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入选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秀美生态成为昆山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的鲜明底色。
标本兼治阔步“绿色之路”
……
漫步亭林园,仿佛人在画中游。树木苍翠挺拔,木亭古色古香,小河清澈见底,翠绿的水草随波起伏,一尾尾红鱼在水中游动,一幅雅致的山水图跃然眼前。
“这些年,昆山变化太大了,以前不多见的蓝天现在成为常态,环境也越来越好。”在老城区居住了近40年的居民张爱萍说,如今昆山的天更蓝了,河里的水更清了,身边的景更美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百姓满满的幸福感源于昆山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昆山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严控空间不让分毫,修复生态不讲条件,改善环境不打折扣,全力以赴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共识和行动自觉。
五年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81%以上,PM2.5平均浓度由2018年的36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2年的25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城镇建成区劣Ⅴ类河道,建成幸福河湖291条,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0%;实现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90%”目标,完成危废规范化达标建设企业2683家,污水处理规模达100万吨/天,危废处置能力达1.8万吨/年。
顺应民意厚植“绿色之基”
……
近日,记者在艾利丹尼森(中国)有限公司厂区看到,一条条管道纵横交错,设备正在高效作业,数字化、智能化为企业打造绿色化工、高端化工插上了翅膀。
“我们采用的是环保型的胶水,从源头就切断了污染物。像这条新的涂布线,公司采用环保生产线,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特殊的污染物,不需要加装废气处理设施,从源头上达到环保的功能。”该公司EHS环保健康安全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2018年起,艾利丹尼森就在厂房屋顶陆续铺设了10000平方米的太阳能板用于光伏发电,让生产更加低碳环保。同时,他们还主动披露公司大中华区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贯彻绿色采购理念,推动不干胶废料处理及循环使用。
绿色,是城市生态的底色,也是群众幸福感的基点之一。为不断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昆山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亩均税收、单位能耗、污染排放等刚性约束,实施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污染增量大幅消减、环境容量不断增加、绿色含量全面提升的综合效应持续放大。
五年来,昆山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27家,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9368家;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省级绿色工厂39家、苏州市首批“近零碳”工厂6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744家、增长1.7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57.3%、提升8.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从7830亿元增至10810.9亿元、增长38.1%,地区生产总值从3520.4亿元增至5006.7亿元、增长42.2%,同期单位能耗从0.25吨标煤降至0.17吨标煤、下降32%。
生态福祉凝聚“绿色之力”
……
天气晴好的午后,家住天成佳园小区的陈阿婆就会带着孙女来到滨江公园玩耍。“这里空间开阔,不仅有儿童玩乐区,而且一年四季景色宜人,非常适合带孩子玩耍。”陈阿婆告诉记者,改造一新的滨江公园环境更优美,功能更齐全,家门口有这么一个公园,他们一家的生活丰富了很多。
公园是一座城市的“颜值担当”,是城市连接自然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昆山坚持把优美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系统推进美丽城市、美丽街镇、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蝶变,推窗见绿、开门进园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
五年来,昆山高标准实施56公里“昆山之链”慢行环线工程和39公里环城滨江绿带建设;统筹布局3个综合公园、200个社区公园、500个口袋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2%;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项目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昆山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只有牢牢扭住环境质量改善这一重点任务,抓紧抓实绿色低碳发展这一治本之策,才能持续厚植优美生态环境这一普惠福祉。”苏州市昆山生态环境局局长陈薇说,接下来,昆山将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积极做好扩绿“加法”,以更有力举措擦亮生态底色;积极做好降碳“减法”,以更鲜明导向推进转型升级;积极做好增长“乘法”,以更务实行动提升发展质效;积极做好减污“除法”,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奋力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
融媒体记者 | 丁燕
供图 | 顾洁 陆恒 徐鹤千 周天舒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89652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