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第二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着力发挥在政治引领、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团结凝聚师生、促进学校中心工作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其中就包括着力解决医学职业院校科教融汇难题。支部党员教师心系人才培养质量,扎根教科研一线,探索科教融汇难题和提升人才质量方法。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第二党支部书记丁世彬是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一名青年党员教师,自2014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既是第二党支部书记,也是学校空气污染毒性效应团队负责人,是2021年江苏省“双创博士”和2022年盐城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者。待人热情谦逊,做事严谨认真,讲课幽默风趣是他给身边同事和同学们的印象。
他带领支部党员教师通过开展学习分享会、召开专业座谈会和调研活动交流人才培养经验。通过学习掌握相关重要讲话精神,注重科创融合,以科研反哺教学,形成了一套“1+N”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N”中的“1”是指1个大学生创新研究团队,“N”是指国内的各种学生科技创新类大赛,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大赛等。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加快科教融汇。
研究大气PM2.5对人体健康的毒性效应机制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丁世彬积极开展空气污染的健康毒性效应研究及植物化学物的保护作用研究。据丁世彬介绍,他所带领的团队成员近3年获批国家级课题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4项,2021年江苏省“双创博士”省级人才项目1项, 2023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名。团队初步揭示了大气PM2.5 对肝脏损伤、肺损伤、代谢性疾病的毒性效应机制,并筛选和验证了白藜芦醇、槲皮素等植物化学物的保护作用及其靶点,为预防空气污染的健康损害提供实验证据。
作为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导师,丁世彬老师带领支部党员教师一方面注重思政课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教科研有机融合,引领科研小助手创新前行道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丁世彬带领第二党支部党员教师们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指导大学生科研团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2021年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获得三等奖2项;2022年和2023年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连续获得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大赛“国赛金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主体赛特等奖。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第二党支部教师一直心怀“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愿和抱负,不仅从行动上履行党员义务,践行党员初心使命,更是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上体现党员先进性,在教科研工作中探索出一条“以科研反哺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党员教师的爱岗、敬业、拼搏和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