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故里昆山:汇聚梨园经典,绽放百戏芳华

11月01日 15:56


汇中国百戏,展戏曲新颜

10月10日至11月1日

以“戏曲的盛会 百姓的节日”为主题

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

在昆曲故里——昆山唱响



  6台大戏、20台折子戏,15位文华表演奖获得者、44朵“梅花”齐聚昆山同台演出。其间,戏曲百戏博物馆开馆亮相,成为国内首个集齐348个剧种资料的戏曲主题博物馆。“看百戏 游江苏”戏曲之旅、昆曲故里嘉年华等文化和旅游节庆活动举办,推出10条赏戏、观景文旅线路……金秋的昆山,好戏连台,精彩不断。


  600多年前,昆曲从这里起步。昆山充分利用昆曲发源地优势,2018年以来,已连续五年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实现全国348个戏曲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的“大团圆”。昆山扛起文化担当,以百戏为媒,构筑起全国戏曲剧种院团大汇聚、大展示、大交流的宽广舞台,不断续写新时代戏曲华彩新篇。


大咖云集



44朵“梅花”同台绽放


摊手、投袖、怒指;长靠、短打、翻扑……10月10日开幕大戏开演,6个剧目,7个剧团,崔光丽、奚中路、彭青莲、张建国、邓沐玮、曾静萍、陈少云、朱强8大戏曲名家轮番登台,川剧《白鳝观景》、京剧《挑华车》、楚剧《双玉蝉·悲蝉》、京剧《空城计》、梨园戏《吕蒙正·煮糜》、京剧《战长沙》接连上演,开启了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精彩序幕,让戏迷朋友大饱眼福、赞不绝口。

  

▲楚剧《双玉蝉·悲蝉》


百戏盛典期间,全国戏迷朋友聚焦昆山文化艺术中心、昆山当代昆剧院。15位“文华表演奖”获得者、44朵“梅花”齐聚昆山,为戏迷票友们带来6台大戏、20台折子戏。

  

“我是第二次来到百戏盛典了,听说今年有很多场次的门票很早就卖完了,这么有价值的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非常有意义。”参加开幕式演出的“二度梅”获奖者曾静萍表示,能在一次活动中汇集这么多优秀的艺术家非常难得,百戏盛典为戏曲同行们提供了一个彼此探讨和学习的好机会。“昆山已经举办了5年百戏盛典,今年又有这么多名家齐聚一堂,这对传统戏曲的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一级演员、京剧《战长沙》主演朱强说。

  

▲京剧《战长沙》


戏曲演出者和戏曲爱好者的双向奔赴,让百戏盛典高潮迭起。80岁的蔡志雄和76岁的周美君是百戏盛典观众中一对“特殊”的戏迷夫妻。蔡老夫妇来自成都,为了“追”百戏盛典,连续三年打“飞的”来昆,一场不落看完回家。蔡志雄表示,能在昆曲的发源地一口气看到这么多梅花奖得主同台飙戏,实属难得,不虚此行。

  

看百戏风华,品盛世新韵。昆山持续深化百戏盛典IP,坚持票价惠民,创新传播渠道,多层次、多平台宣传推广戏曲文化,让更多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今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我市创新数字传播渠道,利用“百戏+”模式,搭建百戏盛典“云端剧场”矩阵,在全省数字电视直播6场特邀展演大戏,在超过20个省级数字电视上线百戏盛典各项演出,“新华网”“央视频CMG戏曲”等客户端直播平台进行同步直播,每场直播线上观看量达40多万。同时,以微博、抖音等平台为社交传播主阵地,持续开设“百戏昆山盛典”“南腔北调抖是戏”话题,充分利用官微账号矩阵、名家大V、达人资源,不断扩大百戏品牌影响力。

  

▲昆山有线数字电视


百戏盛典火“出圈”,2023年百戏盛典现场累计观看人数达1.5万人次,近7000万人次线上观演,累计近3亿人次;新浪微博阅读量达4亿人次,累计超16亿人次;抖音播放量3亿人次,累计超12亿人次,已成为全国戏曲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活动平台和鲜明文化标识。


新馆亮相



戏曲瑰宝一馆尽藏


千古芳华,如梦似幻,戏曲韵律,历久弥新。听一场戏、逛一次馆,历时3年精心筹建,10月11日,戏曲百戏博物馆正式亮相。

  

▲戏曲百戏博物馆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市文体广旅局副局长巫继东介绍,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数年间,全国各剧种传承人将本剧种的特色藏品共计4000余件捐赠给昆山。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国戏曲文化瑰宝,搭建戏曲保护、传承、展示的平台,昆山于2019年启动建设戏曲百戏博物馆。


作为国内首个集齐348个剧种资料的戏曲主题博物馆,戏曲百戏博物馆按照国家等级博物馆标准打造,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建筑之形取“工尺谱”意,馆内设有各陈列展厅、公共教育和文创区,融入戏曲主题收藏、展示、教研、演艺等功能。

  


此外,博物馆有四个常设展厅,通史厅以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各时期的重要事件为脉络,全面展示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和时代风采;专题厅依托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丰富成果,展示全国348个剧种全貌;多媒体厅通过不同视觉风格呈现,感受文字与戏曲的交融之美;探索体验厅以梨园子弟的代入感,打造多维度融入式探索体验空间。

  

做好“物”的保护、强化“艺”的传承,用展馆诉说历史,让展品讲述故事。戏曲百戏博物馆的建成启用,既是戏曲芳华的生动展现,也是昆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举措,不仅为讲述昆曲故事、传播昆曲文化打造了交流窗口,更为中国戏曲发展、中华文化传承提供了艺术氧舱。

  

戏曲百戏博物馆自10月11日开馆以来,受到近百家媒体争相报道,强势“出圈”,火遍全网,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成为昆山又一打卡新热点,日均客流量超2100人次。截至10月31日,“昆曲故里 百戏之馆”微博话题阅读量破3000万,微博博物馆人气榜排行前三,抖音展馆展览人气榜排行前三,多位微博大咖联袂关注、发文。


“声声”不息



昆曲故里薪火相传


10月23日下午,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天下第一团”表演英才传习班结业仪式在昆山当代昆剧院梁辰鱼昆曲剧场举行,71名演员汇报表演了昆曲、京剧经典折子戏,细腻传神的表演、行云流水的动作让主教老师、专家们连声称赞。

  

▲结业仪式汇报表演


“关注弱小剧种、濒临失传剧种的人才培养,不仅关系到戏曲整体大格局的生存发展和戏曲文化多样性的传承,还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处长许浩军表示。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繁荣发展戏曲事业的关键自然在人。“天下第一团”表演英才传习班是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新三年”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分两年实施,共组织全国121个“天下第一团”剧种的主要演员汇聚昆山参加培训,通过名家传戏、展演观摩、交流研讨等方式,让独有的戏剧、戏曲文化得以传承、弘扬、转化、创新。“组内学员都是来自各个剧种和剧团的精英,我们将认真学习和借鉴,将所学用到自己戏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化体育旅游服务中心蒙古贞乌兰牧骑副团长王业兴表示,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在台步、唱念上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传承发扬阜新蒙古剧有很大的帮助。

  

▲传习班学员接受培训


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百戏之师”昆曲的发源地,昆山以“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自觉扛起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历史担当。2018年以来,昆山已成功举办五届百戏盛典,将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的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成果由文献数字转化为舞台呈现,将各个剧种、院团聚集在昆山,推动了彼此间的交流,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让戏曲人相互携手、抱团发展、共同进步。在保护一大批濒危剧种的同时也救活了一大批戏曲院团,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传统戏曲的行列,让戏剧艺术薪火相传。百戏盛典也被专家誉为“中国戏曲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必将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年展演均取得了圆满成功,来昆展演的各地院团对昆山服务有口皆碑,百戏盛典为昆山收获了文化传承与城市形象的“双胜利”,展现出了“昆曲故乡”文化的使命。以节赋能,传承创新,昆山注资1000万元成立昆曲发展基金会,对全国各地稀有剧种、濒危剧种进行扶持;建设戏曲百戏博物馆,打造中国戏曲“百老汇”;办好“天下第一团”表演英才传习班,让独有的戏剧、戏曲文化薪火相传;探索“百戏+”,创新优化戏曲生态……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正践行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昆山用自己的文化担当,搭建了一个中国戏剧集中展示传扬的舞台,把戏曲小舞台融入伟大新征程的大舞台,不断唱响新时代的戏曲新声。


融媒体记者 | 张欢 阮欣悦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86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