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昆山高新区‘国批’十周年”系列报道】高新之上,再攀新高!
(一)
对于时间,我们总是很容易记住那些波澜壮阔、全新蜕变的节点。
十年前的金秋,昆山捧回一块“国字号”金字招牌——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高新区,开创了在县级市设立国家级高新区之先河。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昆山高新区来讲,显得弥足珍贵:全力以赴推动增量崛起、产出提速,做大做强“高新”份额;乘势而上强化争先进位、创新赋能,凸显更亮“高新”特色;系统谋划聚焦绿色发展、要素融合,厚植更强“高新”优势。
十年来,昆山高新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0亿元到100亿元、工业生产总值从900亿元到1500亿元的飞跃;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供给大幅提高,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万元,十年提升近3倍。
在风急浪险的2020年,昆山高新区以稳健之姿,扛住了疫情带来的压力,抓住危中之机,逆势上扬。前三季度,昆山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33亿元,同比增长4.5%;工业总产值1089.85亿元,同比增长11.2%;服务业增加值370.86亿元,同比增长3.3%;实际利用外资5.25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劲和抗风险能力。
如此增速,来之不易,与昆山高新区在新兴产业的前瞻布局和创新积累紧密相关。产业软硬度结构均衡,成为昆山高新区对抗疫情冲击的“铠甲”。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初心和使命的昆山高新区,下出了高质量发展“快、好、稳”的漂亮一招。
(二)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登高远眺,风景这里独好。高达235.6米的通力电梯测试塔巍然耸立,这是世界首台配备碳纤维曳引技术的双层轿厢电梯,能以10米/秒的速度将乘客送至空中展厅。问及通力电梯胜人一筹的秘诀,通力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唐晓兵回答得很干脆:“创新!”
在昆山高新区,像通力电梯这样的企业很多。他们手握“创新”利剑,在质量效益上做“加法”,在资源消耗上做“减法”,推动产业向“高”处攀、往“新”里走。在这里,大企业精心布局,小企业拔节速长。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昆山高新区对照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考核体系,实施特色产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99家。企业创新的速度,昭示着昆山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高度。相关数据显示,昆山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3.8%,科技人才贡献率达51%,知名度和美誉度节节攀升。
2020年9月10日,中科可控再度迎来“高光时刻”:首台安全可靠服务器下线,中科可控智能化生产线建成启用,构建起了“从研发到行业,从产业到地方”的协同式创新架构。中科可控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华介绍,随着智能化生产线的建成启用,复杂的制造工艺变得“聪明”起来。中科可控的装配车间里,每90秒即可组装一台整机产品,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5%,在线检测率、自动数据采集率均实现100%。
技术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十年来,昆山高新区坚持自主可控产业路径,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中科可控、丘钛、富士康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企业汇集,发展以先进计算、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千亿级产业集群;通力、研华、佰奥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企业超200家,年产值近400亿元,聚集总部机构超20家。
关键之年,昆山高新区“不走寻常路”,超常规“加速”,精准布局“新基建”,紧盯大健康等前沿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正是源自对创新方向的高度自信和坚强定力,昆山高新区闯出了一条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前瞻性布局的很多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为未来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点赞昆山高新区,并希望昆山高新区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在高平台上再创“新”和“高”。
(三)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流击水正当其时。
总结昆山高新区“国批”以来的关键词,“项目”必定是重中之重。在项目招引过程中,传统主导产业扮演着“压舱石”的角色,保持区域制造业根基的稳固,而新兴产业则扮演着“加速器”的角色,决定制造业未来的高度。
丘钛扎根昆山高新区10余年,紧扣技术变革趋势做决策、抓研发,实现年销售额从1亿元到140亿元、年均增速超80%的跨越增长。特别是近年来,丘钛勇闯“智能视觉”领域“无人区”,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加速集聚、厚积成势,离千亿级目标越来越近。
丘钛科技集团董事会主席何宁宁反复强调投入的重要性:“有投入,不一定有未来;没有投入,就一定没有未来。”去年7月,丘钛科技集团在昆山高新区增资6亿美元,成为昆山高新区已投产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外资企业。在他看来,要成为行业标杆、行业先锋,既要“强”,也要“大”,这是企业占据行业先锋地位的重要支撑。
突如其来的疫情更增加了经济下行的压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看到,昆山高新区对资本、项目、人才的强劲吸引力没有因为疫情而减弱,相反,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巨大商机和合作空间:富士康再投10.08亿美元,布局5G毫米波连接器项目,预计实现年产值100亿元;总投资200亿元的恒力(昆山)国际新材料产业园落地,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约600亿元,利税约50亿元。
危中寻机显本色。昆山高新区在“危”与“机”同在的大势中,把重大项目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加快实现总量与质量并重、速度与效益统一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区集聚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资项目超1400个,实际使用外资超66.7亿美元。
年终岁末,昆山高新区依然在加紧招引、生成、推进项目,力争形成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再度掀起新一轮投资高新区的发展热潮。
(四)
创新发展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如果将昆山高新区比作一片枝繁叶茂的“创新丛林”,那么,最美的景致在智谷小镇:用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化布局,在创新集成与功能扩散、生产生活生态生机之间找到平衡。目前,这里入驻企业180多家,创业团队超400个,高科技企业占比95%以上。
“当初,我带着技术、带着项目而来,毅然搞起了总部经济,昆山高新区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鲲鹏通讯(昆山)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阳在智谷小镇找到了大展拳脚的空间。历经多年的创业,鲲鹏通讯一跃成为国内物联网智能终端的领头羊。在王阳看来,在这里,每一天都是充满希望的新开始,昆山高新区就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
不平凡成就的取得,一定有超常规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在昆山高新区,世界的前沿、时代的脉搏触手可及,一大批现代产业集群崛起,创新创业的“最强大脑”集聚。集聚,既是“最强大脑”对昆山高新区发展前景的看好,也是昆山高新区布局未来的有意为之:通过与大院大所合作,在产业链上搞研发,实现更多创新突破。
人才因产业聚,产业因创新强。昆山高新区以面向全球的开放格局、产才融合的精准导向、细致贴心的周到服务,搭建起人才交流、项目对接、协同创新的平台,安放每一位人才的梦想与荣光。
平台之上,全球范围内的合伙人纷至沓来,越来越多产业活力、创新动能被激发;昆山高新区也通过平台的搭建,破题探路、奋勇前行。
(五)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昆山高新区从乡镇开发区“起家”,历经“火炬”起步、“星火”发展、“两镇”合并、“省批”振兴、“国批”腾飞以及“苏南”入围等阶段。回望发展历程,昆山高新区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主轴,以矢志奋斗为动力,书写下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历史的鼓音总在时代转进的关键节点擂响,宏伟的事业需要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担当。市委常委,昆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管凤良坦言,昆山高新区虽然有了“起势”,但还没形成“定势”;虽有了“优势”,但还没达到“胜势”。“我们距离既定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比如,昆山高新区在2019年公布的国家高新区排名中位列第42位,实现了‘四连升’,但要跻身‘全国三十强’依然任重道远。”管凤良表示,昆山高新区决不会在困难和危机面前“畏手畏脚”,将同更强对手比拼较量,向先进标杆追赶超越,朝着跻身国家高新区三十强的目标加压奋进。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高新区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力推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和重大项目引进建设,尤其在紧要关头,汇集各项服务、各类资源,为企业分忧解难的同时,更为企业稳市场、抢订单、扩份额赢得黄金时间。
“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提升。”昆山高新区的每一次跨越赶超,无不源自发展定位的不断抬高、发展视野的不断扩展。站在新的起点上,昆山高新区以“五争五最五突破”为蓝图,喊出了“六创六高六跨越”的口号,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12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到账外资超12亿美元、高新技术企业超700家,国家高新区排名进入“全国三十强”。
惊涛骇浪从容渡,越是艰险越向前。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但昆山高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争先进位的目标不降,坚持发展思路再突破、目标任务再突破、服务创新再突破、责任落实再突破的信心不减,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再出发。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如今的昆山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起飞,在追高逐新的征途中再创“下一个十年”的新辉煌。
融媒体记者 | 史赛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8676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