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重阳】在昆山,“老”幸福了!
金秋送爽
丹桂飘香
佳节又重阳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昆山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加强政策支撑、资源供给和服务保障,养老服务政策逐渐从“碎片化”到“体系化”,养老服务设施从“零星布局”到“规模发展”,养老服务模式从“政府兜底保障”到“社会多元供给”,老年福利待遇从“特定人群”到“适度普惠”,政府保障、社会参与、平台支撑的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政策引领 创新更“有心”
家住夏驾园的61岁王阿婆意外摔倒,导致右肺挫裂伤和右腿骨折,看完病后,除医保报销,个人还需支付5100多元医疗费。按照程序申请老年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赔偿后,王阿婆很快便拿到3000多元理赔款,她直夸政府政策好。这项由政府买单的意外伤害保险,主要是为了提高老年人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是事关千家万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问题。面对老龄化增速快,照护需求、社会养老需求日益增加的形势,我市狠抓养老服务顶层设计,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引领,先后制定实施了《昆山市扶持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市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昆山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建设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从政府组织领导、做强机构养老、做实居家养老、做优社区养老、强化规范管理、扩大普惠群体等多方着手、多措并举,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持框架,有效地推动养老服务政策从碎片化向法规化、体系化转变,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张浦镇金华村举办“绘艺拾趣,快乐加杯”手绘玻璃杯DIY活动
▲亭林社区组织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登高健步走、赏秋菊、品秋果
截至目前,我市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分别惠及15.8万、3.2万名老年人,护理补贴惠及189名老年人。我市通过购买服务为全市8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提供每月4小时上门服务,目前服务32000余人;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381家,社区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各类养老机构17家,在建项目5家;养老床位4870张,项目全部完成建设后床位数达6979张。这些均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服务多元 “贴身”更“贴心”
家住亭林园附近的徐奶奶今年80岁,因失能长期瘫痪在床,由于缺乏专业设备和技术,多年来,家人只能做一些用毛巾为老人擦身子等简单护理。一直以来,为老人洗一个舒舒服服的热水澡成为家人的心愿。如今,这一心愿得以完成。
为提升辖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给老年人打造更舒适、更安全的沐浴环境,亭林城市管理办事处将助浴服务延伸到社区,上门为有需求的居家长者提供专业的助浴服务。
为更好保障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我市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和优势,探索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家庭尽责、互助共济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需求。大力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成立家庭医生服务团165个,定期上门开展老年健康服务;通过发放爱心智能手环,安装居家智能化设备,对重点孤寡老人进行跟踪服务;完成56个适老化小区、4000余户适老化家庭改造,让老年人起居出行更加便捷;全面构建“校地合作、产学融合”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将全市养老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免费培训范围,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家庭医生服务团
“餐学”并重 养老变“享老”
“社区食堂饭菜很可口,价格也不贵。”每天中午,家住绣衣新村的陈阿婆都会准时坐在绣衣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餐厅用餐。一大荤、一小荤、两素菜、一汤,还有酸奶或水果,这样营养均衡、价格实惠的饭菜解决了她的吃饭难题。
我市共有户籍老年人19.93万名,老龄化率达16.6%。居家养老是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之一,为解决老人吃饭问题,我市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按照15分钟养老生活圈,建起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181家,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助餐服务体系。为享受助餐服务的户籍老人每餐提供市镇两级补助共6元,并由下辖各区镇根据村(社区)实际情况,另行制定相应补贴政策。
▲孔巷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淀山湖兴复日间照料中心
走进陆家为老综合服务中心,只见设施齐备、环境整洁,不同活动室里,老人们可以做手工、学乐器、练舞蹈……“服务中心针对老人设置的活动丰富多彩,我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去选择,让我们感受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家住附近小区的陈阿姨说。
为大力提升老年群体晚年生活幸福指数,加快推进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同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契合的老年教育,我市将老有所学工程列入2023年十项暖民心工程之一。目前,全市建有市级老年大学1所,占地10亩,各类教室27个,在学校场地规模、学位供给、招生人数等方面仅次于苏州市老年大学,位居苏州县级市第一。除此以外,我市11个区镇均建立老年学校,面向辖区内老年人招生。部分村(社区)建立老年教学点,“市—区镇—村(社区)”老年教育三级网络逐步建立,各级老年大学已成为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的重要平台。
▲昆山市老年大学
▲区镇老年大学
融媒体记者 | 段晓芳
融媒体摄影 | 徐鹤千 陆恒
责任编辑 | 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85225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