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调各有风韵,老戏新唱令人回味!四出折子戏尽显家国情怀

10月21日 13:27

10月20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折子戏组台在昆山当代昆剧院上演,滇剧、楚剧、龙江剧三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轮番登台亮相,现场观众在别具一格的表演中尽情感受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


国家一级演员陈亚萍主演的滇剧《滇海圆圆曲·莲池拍曲》拉开了当晚演出的序幕。云南省滇剧院用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滇剧,生动演绎了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岁月中,“秦淮八艳”之一陈圆圆在家国巨变后流落云南的人生经历。云南省滇剧院将这段在云南家喻户晓的历史传说精心改编后呈现给广大戏迷,是“用云南的地方戏曲讲好云南故事”的又一积极实践。“声腔是滇剧最大的特点,我们今天这两出戏基本上都以唱功见长,能够很好地展现滇剧特色。”国家一级演员陈亚萍说,“此外,《滇海圆圆曲》的主角陈圆圆正是江南女子,本身还是唱昆曲的高手,所以今天的戏里专门展示了陈圆圆的昆曲唱段。今天我们有一种特殊的感受,仿佛陈圆圆流落异乡数百年后,又回到了她的家乡。”


随后,陈亚萍又主演了滇剧《江姐·五洲人民齐欢笑》。该剧改编自经典歌剧《江姐》,陈亚萍富有张力的表演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丰富强烈的情感,抒发了江姐对家乡、人民的依恋之情,体现了其对崇高革命事业忠诚不渝的英雄气概。“《江姐》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今通过滇剧呈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市民王女士表示,“可以在‘家门口’看到这么多名家的精彩演出,我感到荣幸又激动。”


原创廉政楚剧《茶廉道》紧扣赤壁“茶廉”文化元素,讲述了茶兴集团公司和周边村民因为茶博文化园选址问题,在“茶廉道”上展开的一场清风正气与歪风邪气的较量。该剧以轻松活泼的喜剧风格,巧妙地融合了“茶廉”文化、乡村振兴等元素,宣传了廉政文化。


龙江剧《木兰马旭·国庆大典》,生动再现了马旭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到和平年代积极投身临床医疗和医学科研的故事,展现了其大力支持家乡木兰县教育和公益事业发展的可贵精神。该剧以龙江传统戏曲艺术的形式深情讴歌了党员的初心使命、军人的责任担当和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



新闻多一点 


◎滇剧

滇剧是云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由丝弦、襄阳、胡琴等于明末清初传入云南的声腔,融合当地民间艺术,逐渐发展形成的汉族戏曲剧种。2008年6月7日,云南省滇剧院、玉溪市滇剧团、昆明市联合申报的滇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楚剧

楚剧是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由湖南省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而成,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是湖南、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方剧种。


◎龙江剧

龙江剧是中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1958年,在东北三省协作区会议上,周恩来提出要发展东北地方戏曲,于是黑龙江省以二人转、拉场戏的音乐为基础,吸收东北民间音乐,把说唱和歌舞演唱的形式逐步丰富,发展成戏曲形式,1960年8月正式命名为“龙江剧”。


融媒体记者 | 肖旻泰 

供图 | 唐旭骋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8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