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拥抱百戏,传统文化“活起来”也“火起来”

10月19日 13:09

十月,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再次闪耀昆山,精心雕琢三年、万众瞩目的戏曲百戏博物馆也正式开馆。在畅享丰富文化盛宴的同时,人们发现,昆山的街头巷尾已然诞生不少戏曲文创产品。


戏曲+咖啡

非遗与时尚擦出火花


  “老子江湖漫自夸,收今贩古是生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当昆曲名句邂逅咖啡拉花工艺,古老与年轻碰撞出无限新意。在暗藏于泰隆银行办事大厅的十二昆伶昆曲主题咖啡茶饮概念店内,“牡丹亭-游园惊梦”“西厢记-风月天边”“长生殿-连理枝”“桃花扇-江湖漫漫”四款昆曲咖啡特调,凭借画有昆曲名句或场景的别具一格的拉花,吸引来众多年轻人打卡。


  十二昆伶品牌诞生于昆山,灵感来源于昆曲。其王牌产品大梦昆曲挂耳咖啡的包装曾获得包括德国红点奖及IF奖、紫金奖等多项国内外原创设计大奖。“每取出一袋咖啡,包装上的柳梦梅和杜丽娘就会更靠近一点。当一盒咖啡喝完,柳梦梅和杜丽娘相遇,有情人终成眷属。”设计师王子妤介绍道。

此外,戏曲百戏博物馆的文创咖啡厅内售卖的盒装挂耳咖啡,包装也运用了戏曲元素,背后印有唱段与工尺谱。“戏咖啡”菜单上以曲牌名命名的饮品同样极富特色——“风筝误”“痴诉”“南唐遗事”“粉墨春秋”……配以昆曲盔帽元素的杯子和手提袋,袅袅溢出戏中百味,既香浓,又“出片”。下午两点多,戏台上的戏曲演艺即将开始,李阿姨赶忙点了一杯“玉簪记”桂花拿铁来到座位上:“现在年轻人都爱喝咖啡,我也尝尝!这名字起得还真别致!”


戏曲+手作

传统文化流淌新鲜血液


  走进“昆曲小镇”巴城的老街,俞玖林工作室、顾卫英工作室、杨守松工作室,柔婉绮丽的昆曲将人拉入戏中的绮梦。漫步于老街的石板路,游人很难不被赵雪娟的玉面琵琶工作室吸引、驻足,工尺谱挂画、串珠的胸针、编织的挂饰,皆是中国结与戏曲碰撞诞生的美妙结晶。


  赵雪娟的原创生涯从京剧主题的《生旦净末丑》开始,后来的作品融入家乡的昆曲元素,《牡丹亭》《长生殿》《大唐贵妃》《浣纱记》等接连面世。


  创新创作之余,赵雪娟和工作室的老师们带着自己编写的课程和材料包,走进中小学、职校、老年大学、社区、各企事业单位等,助力中国结和戏曲文化播撒到昆山的各个角落。

刚刚开馆的戏曲百戏博物馆,也积极推出非遗点茶展演、戏曲手作、戏曲彩绘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游博物馆、学戏曲文化之余,孩子们得以通过点茶、糖画等体验活动触类旁通,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戏曲百戏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还将在馆内开展更多活动,让上至花甲老人、下至懵懂孩童,都可借此走进戏曲,了解戏曲,感受戏曲等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曲+博物馆

有颜值更有情怀


  据戏曲百戏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书籍,到文具,再到各种形形色色的装饰品等,博物馆与百花书局已合作推出百余种全新设计的戏曲文创产品,打破创意边界,形成全感官的生态系列,让百戏在纸上、云上以及不同现实载体中焕发出全新的时代魅力。

在这片空间,戏曲生动有趣——经典剧目插画拼图唯美形象,生旦净末丑人偶和冰箱贴萌态可掬,拨浪鼓造型的《牡丹亭》镂空立体画让人沉醉遐想;戏曲触手可感——戏曲头饰的化妆镜、写有戏曲名句的帆布袋、印有不同手绘戏剧角色的抱枕,为人们枯燥的日常生活增添几分活色生香的诗意。

如今,盖章打卡成为年轻人青睐的旅游新形式,戏曲百戏博物馆也应势推出一组由柳梦梅和杜丽娘组成的昆曲角色章,和一组由7部分组合而成的京剧主题套色印章。周末的博物馆,盖章的游客排起了长龙,许多人在盖完章后兴奋地拍照分享。小小印章背后,体现的是戏曲百戏博物馆通过新媒体、通过年轻力量让传统戏曲“出圈”、让传统文化“破壁”的决心。


  故宫博物院的盲盒、圆明园的荷花雪糕、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啾”……越来越多文创产品成为备受追捧的“爆款”,不仅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消费升级,还是当代消费者拥有更强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的证明。人们追逐文创产品,是出于对美的喜爱,更是出于对其附加的文化价值的认同。相信未来在昆山这片有无限可能的土地上,戏曲文化与戏曲文创将相互哺育,结出更多传统文化与时尚生活融合的硕果。

融媒体记者 | 傅 裕

责任编辑 | 葛自强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8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