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湿地城市申报进入“冲刺”阶段 ,江苏唯一申报城市为苏州

10月14日 10:33

10月12日,苏州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评估汇报会在苏州召开,专家组表示,苏州已达到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提名要求。


10月10日至1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专家在苏州开展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考察评估工作,专家组先后前往福星污水厂尾水湿地、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水映长滩湿地、消夏湾湿地修复工程、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苏州中学园区校湿地、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吴江震泽省级湿地公园、七都浦江源生态养殖尾水湿地修复项目、中张家巷河恢复及景观提升工程、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太湖科学营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现场考察和评估,专家组表示,苏州湿地保护修复、科普宣教效果显著,围绕长江大保护、长三角一体化、太湖生态保护等战略布局,立足本土湿地资源特点,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苏州路径”。按照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指标的基本要求和14项打分指标,苏州已经达到了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提名要求。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苏州市国际湿地创建工作。在苏州这样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意义更加重大,能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也体现了苏州市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加突出了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江苏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苏州已建成湿地公园21个,划定长江、太湖、阳澄湖等湿地保护小区113个,实现了自然湿地的抢救性保护,遏制了湿地资源的减少和退化,恢复湿地面积约4万亩。全市划定湿地保护小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3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处,湿地保护率达60%,列全省第一。全市湿地野生鸟类401种,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水禽数量标准的湿地15块。“国际湿地城市申报目前已进入‘冲刺’阶段”,苏州市湿地保护站站长冯育青介绍。



如何进一步理解和处理好城市与湿地、城市人居环境与湿地、城市经济发展与湿地的关系;如何通过湿地修复,进一步丰富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如何进一步挖掘传统生态智慧并且加以利用,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角度实现湿地最优价值……这些方面,苏州还需做更多工作,专家组对未来苏州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给予了多项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考察评估工作结束后,专家组将出具详实的考察报告。



记者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将再次召开专家评审会,对各个省申报的湿地城市进行总体评估。


冯育青告诉记者,我国已获批的“国际湿地城市”中,全国第一批6个、第二批7个,江苏常熟市、盐城市分别进入“国际湿地城市”名单。第三批全国申报“国际湿地城市”有浙江杭州、温州,上海崇明,云南大理等共11个城市,我省申报的唯一城市为苏州。



来源 | 交汇点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8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