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百戏博物馆:进一馆,赏天下百戏
10月11日,戏曲百戏博物馆在昆曲故里开馆,它是国内首个集齐348个剧种资料的博物馆。戏曲百戏博物馆位于昆山巴城镇并蒂莲路2号,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建筑之形取“工尺谱”意,打造灵动空间,演绎古今传承。
馆内设有各陈列展厅、公共教育和文创区,融入戏曲主题收藏、展示、教研、演艺等功能,全面展示中国戏曲发展历程和348个戏曲剧种特色。
常设展厅
纵览戏曲历史 展现艺术魅力
戏曲百戏博物馆
设有四大常设展厅
全方位多维度展示
中国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
通史厅——中国戏曲史
该展厅以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各时期的重要事件为脉络,全面展示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和时代风采。
专题厅——中国剧种大观
戏曲百戏博物馆开馆之际举办“中国剧种大观”专题展,依托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丰富成果,展示全国348个剧种的全貌。
多媒体厅——打造沉浸式剧场
该厅通过不同视觉风格的呈现,让观众体验戏剧舞台的庄严与华美,赏读有血有肉的戏曲演员个人,体悟戏曲动作的程式化、符号化,感受文字与戏曲的交融之美。
儿童探索厅——小小梨园风采
该厅以梨园子弟的代入感于展项中学习戏曲文化,从体感、音乐、视觉、沉浸不同维度,体验多种感官的趣味性互动。
两大临展
忆清代宫廷戏剧 品牡丹亭下情愫
意主形从——清代宫廷戏剧展
开馆之际引入故宫博物院重磅特展——《意主形从——清代宫廷戏剧展》。
借助于故宫丰富的馆藏和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底,展示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透过故宫珍藏的百余件剧本、曲谱、戏衣、道具及其他与戏曲相关的文物,细述清代宫廷戏曲发展历程。
惊春谁似我——青春版《牡丹亭》特展
2023年正值由昆山籍昆曲人俞玖林领衔主演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首演二十周年。
这部堪称“新世纪昆曲复兴第一剧”的大戏也来到了戏曲百戏博物馆。
整个展陈以“新碰撞”“多延展”“小而精”“精而美”为整体策展原则,以新视界为主视角,以资料照片为主载体,以场景化展示为主手段,充分运用特有元素营造牡丹亭下的空间氛围。
文创空间
戏里生“花” 馆中有“局”
进入戏曲百戏博物馆正门,向右拐就是百花书局展厅。无处不在的戏曲脸谱、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中西交杂的经典唱片、造型别致的沉浸式戏台……徜徉在展厅中,大片阳光穿透玻璃幕墙,光影错落之间,古典韵味与现代美学相融合,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景观。
昆山有戏,“百花”赋能。在各种珍贵的戏曲主题书刊和黑胶唱片等音像制品之外,百余种全新设计的戏曲文创产品打破创意边界,形成全感官的生态系列,让百戏在纸上、云上以及不同现实载体中,“千般变化”里焕发出全新的时代魅力。
戏曲可品咂。“戏咖啡”围绕不同戏剧唱段特点,推出《痴诉》《琵琶记》《百花赠剑》等曲牌命名的咖啡和茶饮,并专门设计昆曲盔帽元素的杯子和手提袋,袅袅溢出“戏中百味”,暖胃解渴又入心。
戏曲可把玩。经典剧目插画拼图唯美生动,生旦净末丑人偶和冰箱贴萌态可掬,拨浪鼓造型的《牡丹亭》镂空立体画让人沉醉遐想。
戏曲融入生活之趣。戏曲头饰的化妆镜、漫画主题的帆布袋、印有不同手绘戏剧角色的抱枕,让人更直观地感受戏曲活色生香之美。
戏曲还可成为工作助手。从文件夹、纸胶带、贴纸,到手账本、便签本、鼠标垫,戏曲多元嫁接,让日常普通枯燥的工作多了几分诗意。
立足人文戏剧艺术,百花书局兼顾传统江南文化,通过微缩模型、书签、明信片、“掌上音乐书”等多种形式,演绎星河灿烂的吴地人文精华,讲述“最江南”的精致与典雅,与这座城市绵延不息的文脉紧紧相连。
展戏曲大美,显中华气派,戏曲百戏博物馆希望让更多的现代人走进戏曲,唤醒那份独特的戏曲记忆,激发我们作为华夏子孙对戏曲艺术的自信!
融媒体摄影 | 顾洁 张骏申 黄春宇 唐旭骋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83174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