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健身赏景皆宜,家门口尽享幸福生活!
在昆山,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蔚然成风,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在公园、社区还是体育场、健身房,运动的人群络绎不绝,尽情挥洒着活力。体育健身日渐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一部分,这得益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普及化、亲民化、便捷化。
近5000个体育场地
全民健身一起动起来
“滨江绿道建好后,我们锻炼身体太方便了,家门口就有健身步道和健身器材,锻炼身体、欣赏风景,身体好心情也好。”家住青江秀韵小区的赵先生开心地说。
我市持续推进“昆小薇·共享鹿城”行动,打造“口袋公园”、环城滨江绿道、庙泾河中央水廊二期等,建设“公园城市”,为居民打造更有颜值、更有内涵、更有温度的运动公共空间。
截至目前,我市拥有体育场地4956个,总面积855.75万平方米,文体活动中心12个,体育公园25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站点超1400个;共有市级体育总会1家、区镇级体育总会11家、市级单项体育协会50家、区镇级单项体育协会79家,基本形成了以全民健身晨晚练站点为点、体育组织为线、点线结合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
“我们将因地制宜增设体育设施、多功能运动场,打造更加便捷的全民健身设施,让居民健身锻炼有地方、有氛围、有特色、有队伍。”市文体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健身“打卡点”无处不在
边角地变健身“微空间”
从荒芜闲置到“别有洞天”,昆山把桥下的“隐秘角落”、家门口的“沉睡空间”变成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张浦镇金华村门球场的改造,让原本灰色的江浦路桥下空间变得五彩斑斓,明亮而富有活力的门球场地与静谧的乡村环境相得益彰,丰富了公共体育活动内容,也助力了美丽乡村建设;巴城镇临湖路桥下,小游园项目建成开放使用,为居民又添一处休闲健身好去处,孩子们在儿童活动区快乐玩耍,篮球爱好者在篮球场挥洒汗水,退休的阿姨在舞动广场区翩翩起舞;在长虹大桥桥下空间,不同年龄、不同口音的石锁爱好者聚集一堂,几十斤重的石锁在他们手中抛接飞舞……
今年以来,昆山整合城市空间资源,利用公园绿地、广场、桥下空间等空闲资源,融入运动元素,配备健身设施,让“城市边角地”变成集聚人气的健身“微空间”。
10分钟文体生活圈
在家门口“快乐健身”
昆山旅游度假区淀湖社区的健身广场全新配备了有氧、无氧、拉伸、舒缓按摩等健身设施,可满足不同年龄段健身者的需求,居民闲暇时都愿意来这里逛一逛,锻炼身体。淀湖社区居民胡阿姨说:“现在的健身器材安全性更高,用起来也更放心。”
“快乐健身”是今年我市十项暖民心工程之一,聚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昆山深入推进“10分钟文体生活圈”建设,积极举办承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加快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市——
● 加快推进淀山湖镇全民健身中心、张浦镇南港社区文体中心、高新区南星渎文体馆3个文体中心,高新区工业遗址公园、张浦镇南港文体公园2个体育公园建设,建成锦溪镇文昌路体育公园、巴城镇农民体育公园2个体育公园,健身步道30公里;
● 盘活城乡闲置可用资源,充分利用闲置地块、闲置厂房、公园、绿地、桥下空间等“金角银边”,建成一批市民看得到、走得到、用得到的多功能运动健身场地,在“昆小薇”项目中融入更多健身元素,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
● 优化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在寒暑假、双休日、法定假日和教学日早晚时段向社会开放,加快完善开放实施办法和保障条件,力争全年新增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健身设施对外开放。
▲淀山湖镇全民健身中心效果图
市文体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城市更新,我市将打造集“购、食、娱、健”于一体的高端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建设以体育服务为主,文化、旅游、商业、娱乐等功能相结合的体育设施生态圈,打造乐营营地、昆城广场等10个以上包含体育旅游和体育健身的商贸休闲空间。
融媒体记者 | 陆娟 李艳
融媒体摄影 | 黄春宇 张骏申 陆恒 徐鹤千 唐旭骋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77535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