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折子戏专场:方言俚语唱大戏,民歌小调亦动听
11月17日晚,江西折子戏专场在昆山当代昆剧院梁辰鱼剧场亮相,抚州采茶戏、东河戏、赣中花鼓戏等地方特色剧种轮番上演,令人目不暇接。
开演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抚州采茶戏传习所等7家演出单位向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捐赠戏服、乐器等物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坤元上台接受捐赠,并向演出单位颁发参演纪念牌匾。
此次江西折子戏专场共上演7个剧种,分别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抚州采茶戏传习所带来的抚州采茶戏《卖花线》、宜春市袁州区文化馆带来的袁河采茶戏《劝妻改嫁》、赣州市赣县区民俗歌舞演艺有限公司带来的东河戏《抢伞》、新余市采茶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带来的赣中花鼓戏《打鸟》、江西省广昌县文化馆带来的旴河戏《姜女送衣》、弋阳县三角班剧团带来的赣东采茶戏《小放牛》以及江西省修水县立新宁河戏剧团带来的宁河戏《宝莲灯·劈山救母》。
抚州采茶戏《卖花线》在欢快的小调中拉开帷幕。该剧讲述的是一对有情人终结连理的故事。戏中玉妹扮演者阙青青告诉记者,她师承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万安安。2017年,这折传统小戏进行了音乐上的改编,表演形式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抚州采茶戏说的是方言俚语,唱的是民歌小调,演的是短衣装束的底层小人物,语言幽默风趣,表演质朴滑稽,具有浓郁的赣东民间生活气息。
宁河戏《宝莲灯·劈山救母》取材于我国民间经典故事。演员独到的唱腔、精彩的武术动作赋予了该剧鲜明的特色。江西省修水县立新宁河戏剧团团长卢作立告诉记者,这折戏武戏偏多,在传统戏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改编。“宁河戏正在申报全国非遗,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戏曲,我们当地开设了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小演员。”卢作立说,宁河戏行当齐全,表演程式规范,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吸收各剧种长处,形成独有的表演形式,如须生的“口面功”、旦角的“水袖功”及“棍法功”“拳法功”等,技巧众多。年仅15岁的演员戴茂芝来自当地的戴氏舞班,11岁时开始学习宁河戏,边学边演,如今,每年都要演出200多场。“这次能来百戏盛典的舞台展示自己,我很开心也很幸运,我会继续将宁河戏传承下去。”戴茂芝说。
剧种介绍:
旴河戏:江西地方古老剧种,流行于江西广昌县,后在广昌县甘竹镇的民间祭祀活动中出现了专演孟姜女故事的高腔戏曲,俗称孟戏,至今已传承五百余年。2006年,广昌孟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河戏: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得名,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2014年,东河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宁河戏:发源于修水县,流行于宁河流域,故称宁河戏。该剧种传统剧目众多,约有四百余种,多系整本大戏。2008年,宁河戏被列入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抚州采茶戏:起源于清代赣东民间的茶灯戏。2011年,抚州采茶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袁河采茶戏:因发源于宜春(古称袁州)袁河流域而得名,又因演出始终以锣鼓伴奏,故有“锣鼓戏”之称。
赣东采茶戏:又名三角班,发源于上饶地区的铅山县,演出载歌载舞,生动活泼,朴实风趣,很有地方特色。
赣中花鼓戏:又名新余花鼓戏。当前主要流行于江西新余、乐安等地。1951年成立新余地方戏剧团,1958年改为新余县采茶剧团 。
融媒体记者 | 闵媛依
融媒体影像记者 | 陆恒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718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