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课堂】在社会层面,志愿服务有什么功能?

07月14日 16:51

志愿服务作为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杠杆,其社会功能表现在:


1

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公众对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色化、人性化的服务需求逐渐增多,单纯依靠政府和市场供给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治理的补充力量,有效弥补了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不足。


志愿服务组织在组织体制、组织结构以及活动方式上有很大的弹性便于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志愿服务组织的这种灵活性使得它们能够根据各种各样的人群和地域需要较快地做出反应。与市场机制相比,志愿服务填补了市场利润单薄、不被重视的领域。


从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范围来看,其领域不断扩大,已经涵盖了敬老助残、铁弱助困帮教助学、环保宣传、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医疗卫生、文明礼仪、应急救助、大型活动等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会功能来看,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有助于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2

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对于社会而言志愿服务所提倡的诚实、奉献、友善、博爱、宽容、爱国的公民美德就是一种公共的善。志愿服务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克服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难以有效体验道德情感、内化道德信念的局限性,转向一种实践性的生活教育模式,使得人人都能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了解社会、感受生活,进而促进了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正是志愿服务这种行善立德、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使得向上向善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譬如:在扶贫助弱中,志愿者会产生“恻隐之心”和“心忧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在与同伴的合作共事中懂得了友爱互助;在受助者感激的目光中感受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欣悦,体会了尊重与信任的意义;在误解和挫折中,学会了宽容和忍耐。因此,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大大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志愿服务在增强参与者社会公德意识的同时,也檄发了社会大众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意愿,在社会上倡导了奉献、友爱的社会风尚。


3

增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


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是检验公民社会和民主社会发育程度的风向标和衡量表,其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在动员社会力量方面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现代志愿服务作为一项自主、自愿的组织化公益活动,为公众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培养主体意识提供了一条重要渠道。自主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培养志愿者对公共事务的关怀,有效实现志愿者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同时也提升了志愿者的参与意识。


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范围从传统的社区服务、扶贫助弱向当下的环境保护、政策参与等社会领域不断延伸,这大大增强了志愿者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广度和深度。


4

推动社会合作网络的构建


志愿服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合作行动,不断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从而构筑起越来越广泛的社会联结网络,人们在这一开放流动的社会网络中共享社会资源、提升知识技能,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和任务。例如,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国际志愿者协会以及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等众多国际知名志愿服务组织就跨越了地域和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志愿者,搭建了一个国际化的开放社会网络,各国的社会资源在这一网络中实现了互通和流动,通过志愿者的合作行动,解决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我们相信,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和社会信任体系的不断完善,全球社会的信任度会得到极大提高,组织形式将不再只是社会行动,志愿者可以在无组织的任务型团体中完成志愿服务工作,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流动性。可以预见,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在合作行动中,一个崭新的合作社会就要来临,而志愿服务恰恰是合作社会得以构建的一支重要的社会推动力量。


来源 | 志愿昆山

编辑 | 顾纹绮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