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资源呈现逐步恢复良好态势!我省公布2023年江苏省水生生物资源与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公报
7月6日,记者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经江苏省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体系专家委员会审定,我省公布2023年《江苏省水生生物资源与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江苏水生生物资源呈现逐步恢复良好态势,水域水质符合渔业标准。长江江苏段刀鲚渔汛期提前、数量增多,中华绒螯蟹规格增大,首次采集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胭脂鱼,长江江豚种群数量122头左右。
根据农业农村部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管理相关要求,为摸清我省水生生物资源与渔业水域环境现状及变动趋势,科学保护和利用水生生物资源,2022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统一部署开展全省水生生物资源与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工作,由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江苏站)统筹,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省管五大湖渔管办、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分工实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及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共同参与。监测长江干流江苏段、五大重点湖泊(太湖、滆湖、高宝邵伯湖、洪泽湖、骆马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近海海域等重点海域。全省共设置水生生物资源与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站位61个,监测断面43个,监测点位609个。
2022年长江干流江苏段常规监测共采集鉴定鱼类76种,比2021年增加4种;鱼类平均体重为126.0克/尾,比2021年略有减少;常规经济鱼类数量和重量占比比2021年分别减少10.4%和增加5.9%;鱼食性鱼类数量和重量占比比2021年分别增加2.0%和10.0%;共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4尾,其中中华鲟3尾、胭脂鱼1尾,2021年未采集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采集江苏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937尾,其中长吻鮠56尾、鳗鲡15尾、鳊866尾,与2021年种类数持平,数量增加654尾;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2头左右,集中分布于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征润洲-落成洲水域(含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泰州至南通水域长江江豚呈小群体集群分布;刀鲚平均体重为76.5克/尾,与2021年基本持平;主汛期同口径平均资源丰度分别为834尾/1000平方米•小时和65.13千克/1000平方米•小时,比2021年分别增加517.8%和499.7%;中华绒螯蟹平均体重为140.0克/只,比2021年增加24.0%;主汛期同口径平均资源丰度分别为421只/平方千米和58.64千克/平方千米,基于数量统计的平均资源丰度与2021年基本持平,基于重量统计的平均资源丰度比2021年增加17.5%。与2021年相比,长江干流江苏段鱼类物种数增加;指示性物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增加,观测到的分布范围扩大、母子豚较多;代表性洄游物种长江刀鲚呈现渔汛期提前、规格基本持平、数量增多;中华绒螯蟹规格增大,基于重量统计的资源丰度增加;水生生物资源继续呈现良好恢复态势。
江苏五大重点湖泊2022年共采集鉴定鱼类65种,鱼类优势种为刀鲚、鳙、鲢、鲫、似鱎、红鳍原鲌等,种类数与多样性指数均与2021年同比持平。鱼类平均体重比2021年增加76.1%。鱼类平均资源丰度为5.35千克/1000平方米•小时,比2021年增加138.5%。
江苏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与2021年相比,采集鉴定到的“主要保护对象”种类数同比略增,鱼类多样性指数同比基本持平。
长江口毗邻海域共采集鉴定渔业资源种类137种,其中鱼类92种,虾类26种,蟹类11种,头足类8种,比2021年增加了1种,优势种主要为龙头鱼、黄鲫、小黄鱼、带鱼、凤鲚等,渔业资源重量密度比2021年增加了52.8%。
2022年江苏近岸海域监测共采集鉴定渔业资源种类120种,其中鱼类74种、虾类22种、蟹类18种、头足类6种,比2021年减少18种,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口虾蛄、鮸、凤鲚、焦氏舌鳎、黄鲫、刀鲚、棘头梅童鱼等,渔业资源量比2021年减少16.6%。江苏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指标石油类、铜、铅、镉、铬、汞、砷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与2021年相比,2022年长江干流江苏段、五大重点湖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水域的水生生物资源呈现逐步恢复的良好态势,近岸海域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持稳定。江苏省重要渔业水域水质状况总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
来源 | 交汇点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6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