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原著学原文中领悟真理的力量——深入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
编者按: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充分认识这一思想是推动新时代伟大实践、引领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就能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当前,全市上下正掀起新一轮学习热潮,我市社科理论工作者撰写了一大批理论研究文章和学习心得体会。本版选取其中部分文章,供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儒家文化作出了一个重大的价值判断和战略判断,深刻总结了儒家思想的三个重要特征,明确提出了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四个重要原则,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十五条当代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捏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比如,作为“百戏之师”昆曲的诞生地,昆山通过编导、舞美、音乐等有机配合,使古雅的昆剧艺术与现代气息相辅相成,准确找到了“传统”与“时代”之间的契合点,经过现代化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曾在美国巡演12场,引发海外昆曲热,此后又在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等地进行海外演出,极大地宣传和推动了我国戏曲文化,是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一次有益的实践。
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犹如鸟之双翅、车之两轮。要把“文以载道”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现在我们把前两个问题解决了,必须下决心解决“挨骂”的问题。解决“挨骂”的问题,关键是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在5000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要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的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昆山作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非常注重在对外交往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昆山篇章,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新时代“昆山之路”精神和实践经验输出到埃塞俄比亚,共建阿瓦萨工业园,助力埃塞俄比亚发展,这是“昆山之路”到“昆山方案”的拓展升华,体现了昆山人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中的使命感,体现了“胸怀天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
(作者李金海)
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
《习近平著作选读》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至2022年10月的重要著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总结这一重大理论创新的时代意义,鲜明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命题,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这一重大命题,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深刻理解“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主要内容。“十个明确”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架构的“四梁八柱”;“十四个坚持”是对党不同时期形成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整合发展;“十三个方面成就”既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成就,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丰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这三个方面构成系统完整、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智慧结晶,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根本途径。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两个结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肌理,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回答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坚持“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
深刻理解“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既讲“是什么”又讲“为什么”,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不仅阐明了推进理论创新的正确路径,也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彰显出鲜明的政治立场、科学的思想方法,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体,既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上一步。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的出版发行,必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我们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作者何青、张晓彤)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习近平著作选读》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斗争精神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志品质,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底色。唯物史观认为,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矛盾和斗争,就没有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指出:“如果斗争只是在机会绝对有利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有的政治品质。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在斗争中把握历史主动,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推动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政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迎来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表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成功密码。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奋进新征程的责任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踏上新征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目标展开。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安全、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都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志气、骨气和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斗争精神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任娟)
在“四个走深”中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不断推动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将其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高举伟大旗帜、学深悟透理论武装中走深。中国共产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就是鲜明地告诉全党同志,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来自实践并且正在指导着实践的科学理论,既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凝心聚力的思想武器,也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理论支撑。因此“在高举伟大旗帜、学深悟透理论武装中走深”,就是按照“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的要求,既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又整体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做到融会贯通。对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都要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避免碎片化、片面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才能更好领悟和把握其精髓要义,实现学深悟透,使之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赢得人民衷心拥护中走深。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要求,切实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作为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群众、亲近群众的基本内容。通过健全理论学习教育、理论研究阐释、理论宣传普及等有效机制,采取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中培训等学习方式,采用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等基本方法,积极让科学理论服务社会,从而达到人民希望所指、方向所趋、信心所依的最终目的。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实践证明,理论掌握群众就是抓住人心、赢得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赢得人心就是赢得政治,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富有蓬勃生机的重要优势所在。
在坚持问题导向、解答时代问题中走深。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目的在于把这一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而往实里走的核心在于学以致用,“在坚持问题导向、解答时代问题中走深”就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也是科学理论的价值所在。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同时,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也明显加大。这就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创新,都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要求。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就必须把回答并指导解决现实时代问题作为根本任务,继续把坚持问题导向落到实处,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不断回答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给出符合时代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工作实践。这样就能卓有成效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在思想理念上实现走深,在推动发展实践上实现走实。
在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历史主动中走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科学社会主义焕发新生机,两种制度的较量呈现新态势;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课题;我们党面临执政新考验,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的韧劲,一举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完成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我们正步履铿锵地走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要求我们在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和运用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既是在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保持战略定力的需要,也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中掌握历史主动走深的需要。
(作者谢俊)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绘就美丽中国新图景
《习近平著作选读》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持之以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绘就美丽中国新图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些观念都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聚焦问题攻坚、落实治理责任、强化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体、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推动绿色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环节。绿色发展与价值导向、空间布局、体制机制及生产生活方式等紧密相联,不仅仅是“末端治理”,更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首先,要加快绿色转型,优化要素配置,完善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及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体系。其次,精准对接重点企业,搭建高效沟通服务平台,集聚碳达峰领域科技力量,支持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开展低碳社区试点、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零碳”示范体系,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最后,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及新能源汽车,创建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以绿色发展助推美丽中国建设行稳致远。
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高度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方面,以产业生态化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引擎”。产业生态化是指通过改进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方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消除环境破坏,实现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产业生态化,就要采用节能低碳环保可持续的方式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生态产业化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银行”。生态产业化是指遵循产业化规律,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转变。要实现生态产业化,就要着力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探索环境治理与生态产业有机融合的高效路径,不断延伸生态产业链,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显化和价值增值,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变成为发展优势。
(作者叶玲飞)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6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