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折子戏:演绎多元艺术 彰显独特魅力
11月13日晚,湖南折子戏专场在昆山当代昆剧院梁辰鱼剧场精彩亮相,衡州花鼓戏、湖南傩堂戏、湖南花灯戏和岳阳花鼓戏连番上演,让观众大饱眼福。
开演前,来自湖南的4家演出单位向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捐赠了抛天锣、唱腔集、傩戏面具等物品,副市长张桥上台接受捐赠,并向演出单位颁发参演纪念牌匾。
湖南折子戏专场共有4个剧种,分别是来自衡阳衡州花鼓戏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的衡州花鼓戏《小打铁》、新晃侗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剧团(傩戏剧团)的湖南傩戏《过五关·古城会》、平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心的湖南花灯戏《张三守家》和岳阳县花鼓戏传承研究所的岳阳花鼓戏《补背褡》。
“出门来天气好,家里为难人手少。”高昂激烈的唱腔、轻松欢快的剧情,将观众带到了湘北田间地头。岳阳花鼓戏《补背褡》讲述了王栋才单身未娶,李翠英早年丧夫,二人互帮互衬、渐生爱意,打破传统世俗结为夫妻的故事,展现了百姓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及劳动人民的憨厚与质朴。“岳阳花鼓戏根植于民间,以地道古朴的声腔、质朴本真的表演和浓郁的湘北地方生活气息博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岳阳县宣传部原部长陈赐明表示,岳阳花鼓戏广泛吸收岳阳民间小调、山歌特色,同时吸取了其他剧种的艺术特点,具有独特的多元艺术风格,其唱腔高亢明快、以声传情,既善于表现激昂慷慨、悲壮高歌的场面,又能抒发深沉、轻柔、哀怨的情感,具有湘北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和乡土气息。
地方小戏也能顺应时代潮流,彰显独特魅力。湖南新晃县民族歌舞团原团长任永杰介绍,湖南傩戏是用来祭神的一个侗语剧种,仅存于新晃县贡溪镇肆路村天井寨。面对会表演人数少、演员年龄大等传承难题,《过五关·古城会》剧目通过挖掘、传承、创新和提高,既保留民族文化的元素,又融入现代舞蹈元素,使新晃侗族傩戏有了新的表现手法和看点,是对以前原始、简单而古朴傩戏的新突破。湖南傩戏《过五关·古城会》一步步从小寨子走出了国门,于2018年参加了第57届韩国耽罗文化节。
“上一场湘剧《拜月记》非常精彩,这场湖南折子戏让我更加期待。”在检票处,记者看到几位手拿宣传手册的观众聊得热火朝天。他们是专程从甘肃来昆山看戏的10位戏曲专家。“我们已经连着看了3天戏,会一直看到百戏盛典结束。”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周琪告诉记者,昆山举办的百戏盛典,不仅让各剧种都有展现自身魅力的舞台,更是将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推上了新台阶。
融媒体记者 | 阮欣悦
融媒体影像记者 | 黄春宇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6653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