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我写过一篇《杜家杨梅》。其中一段,写得颇伤感:
我只遗憾今年没酿些杨梅烧酒来。这是人在异乡、没有安稳之感的缘故,要不,热爱美酒的我一定会弄些坛坛罐罐,用杜家杨梅酿几坛烧酒,一个人的时候,一边望着月亮回忆往事,一边抿上两口,然后迷迷糊糊地睡去。
前面提到的“有一年”,是2012年,也是我迁居南方的第一个年头。那年初夏,我毫无悬念地吃到了不少杨梅,仙居的、东魁的,好像还有余姚的,但去过的杨梅园只有萧山的杜家村。今年春季,跟朋友去苏州东山玩,才知道这里的杨梅更出名,就生出大啖一番的渴意。这次住苏苑饭店,在苏苑街见到不少卖杨梅的小贩。一问,都说是东山杨梅。我心存怀疑,可一介北人哪能分得清,只好听之信之。朋友忙,我一个人待着也无聊,就买了一篮子杨梅在房间里吃。一边吃,一边看一册旅游杂志,里面竟然有东山杨梅的介绍。可我还是更愿意在一册繁体竖排的《姑苏志》里见到这样的句子:
杨梅为吴中名品,味不减闽之荔支(枝)。
此书系明代苏州人王鏊所撰。他的故居惠和堂,我去过,在东山镇的陆巷古村。清代的《花镜》是一册园艺学著作,里面夸赞东山杨梅是“吴越佳果”。今年春天去东山,恰是杨梅开花的时节,朋友说杨梅花黄白相间,夜间开放,天亮即谢。所以,我是看不到的。不过现在碰上东山杨梅,仍有久别重逢之感——“夏至杨梅满山红”,初夏的东山,一定因熟了的杨梅而奢华得像一场甜美之梦。
苏州产杨梅的地方多,除了东山,还有西山、光福,而以东山杨梅为最佳。东山杨梅品种繁多,若以颜色论,有紫、红、白三种——紫色最好,白色次之;若以品种论,有大叶细蒂、小叶细蒂、乌梅、绿荫头、荔枝头等——尤以乌紫色的大叶细蒂的乌梅(又称炭梅)为最,熟了的乌梅,色紫、个大、肉厚、汁多、核小。其实,东山杨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酸。不少地方的杨梅略有酸意,而东山杨梅不但不酸,而且偏甜,这极符合苏州人的口味。
俗话里有句“一不做二不休”,大有荆轲刺秦王的气势。这话用在我与东山杨梅的关系上也是恰切的——离开苏州时,专门在直销店里买了一竹篮。晚上抵杭,赶紧依古法泡了一坛子杨梅烧酒,以了却当年的遗憾。其实,南迁之后的漂泊之感仍在,只是时势易也,至少有了酿一坛子杨梅烧酒的心情。大抵,是稍稍心安的缘故吧。
再后来,从朋友那里学来了东山杨梅的辨识之法,颇为实用,故记之:第一,鲜红的不好,要红得发紫,但不能是明星们追求的那种大红大紫,而是要呈暗色;第二,要仔细观察杨梅柄处是否有一块绿豆般大小的、颜色较浅的凸起物,若有,则非东山杨梅也。
数年前,东山杨梅不是沿街设摊兜售,而是沿街叫卖。那时候的苏州街巷,总有挎着竹篓的果农轻风般地经过,留下一声声古风盈盈的吆喝:
“阿要买杨梅,正宗格东山杨梅,甜得勿得了……”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