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 ①
编者按
2022年6月15日,苏州市委常委会会议暨专题调研昆山市工作会议召开,全力支持昆山勇立潮头、再创新业,努力走在全国县域现代化建设最前列。
这一年,昆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稳扎稳打、敢闯敢试,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注入澎湃动力。即日起,昆山市融媒体中心全平台推出“这一年——凝心聚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系列报道,展现这一年昆山在新征程上谱写更加精彩篇章的奋斗姿态。
这一年
昆山在区域一体发展中“左右逢源”
苏州轨交11号线即将开通初期运营,它拉近了沪苏昆的时空距离:上海人以后可以乘着地铁到昆山品尝阳澄湖大闸蟹、吃一碗奥灶面,苏州人从金鸡湖畔的东方之门可以直达上海迪士尼乐园。
▲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
时空距离近了,往来多了,联系更密切了。在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昆山“节奏”强劲高亢。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昆山打破“城市边框”:“向东”面向上海致力打造数字经济实验区,“向西”融入苏州主城全力打造产业创新引领区,“向北”联动沿江港口着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向南”协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倾力打造江南文化样板区,助推苏州市域一体化和省内区域协调发展。
左右逢源、南北贯通,昆山在打造区域一体发展的县域示范中,频现“高光时刻”。
打破“边框”
“邻居”变“伙伴”
“有时候,你下班可能会比在上海工作的朋友先到家,这是一种很神奇的体验。”一年前,张臻带着团队从上海嘉定来到了昆山花桥,成立了江苏首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热管理系统核心控制器。“我们的员工70%居住在花桥,30%居住在上海,虽然是两地通勤,但是便利的交通让我们感觉就在一个城市。”张臻说。
自昆山与上海地铁互联后,像张臻这样过着沪昆“双城记”生活的人并不在少数。据市交通运输局数据统计,仅仅通过地铁方式每日往返沪昆的人数就有10多万人次。
昆山和上海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去年,2022苏州昆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推介会在上海举行,20个沪昆合作项目签约落地,涵盖产业科创、文旅消费、城市更新等领域。上海昆山周的17场主题活动更是持续营造了区域协调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浓厚氛围。
随着交通互联互通,两地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纷纷找“链主”找“朋友”。就在今年5月,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增资扩股协议。这是昆山企业与上海企业合作的最新成果。“上汽与清陶强强联合,定能打造出更多的爆款‘科技生命体’。”清陶能源董事长冯玉川表示。
上海是中国汽车产业重镇,更是全球汽车产业的核心聚集区。昆山积极抢抓汽车产业变革全新机遇,集聚了汽车行业优质企业超960家,形成了产值超1500亿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覆盖了电池、电驱、电控、整车系统等6大核心部件50多个种类,有290多家核心部件供应商为上海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配套。
扩展城市发展半径,将“邻居”变成“伙伴”,这对昆山而言是擅长的。今年2月,昆山和太仓共同举行昆太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现场推进会,联袂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再造长三角先进制造增长极;去年9月,昆山与常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产业互补、创新互促、交通互联等六个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昆太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暨两地科技产业园合作共建签约仪式
互联互通
“一条线”变“一张网”
在苏州轨交11号线沿线各站点,施工人员正在加紧进行路面恢复和绿化种植,为即将正式开通运营做着最后准备。这条起于苏州工业园区唯亭站,与苏州地铁3号线换乘,终于昆山市花桥站,与上海地铁11号线换乘的轨交,将实现沪苏昆三地轨道交通上的“深情拥抱”。
作为中国县域首条全城穿越的轨道交通线路,苏州轨交11号线串联了我市70%的人口和75%的GDP。“从11号线的线路布局来看,覆盖了昆山五大主要经济板块,是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通道。”在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夏强看来,这将助力昆山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交通网络,更多的产业资源和创新人才将沿着四通八达的交通脉络汇聚而来,为昆山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提供新的强大支撑。
“期盼已久,终于通车了”“利民大好工程”……去年10月,312国道苏州东段改扩建工程正式通车,实现了苏昆中环之间15分钟直达。
作为沪苏同城“第一站”,昆山交通建设好戏连台:外青松公路改造、沿沪大道对接胜利路工程正在加快实施,计划今年年内建成通车;震川西路对接娄江快速路已启动建设,将实现昆山外环与苏州中环的无缝衔接;申张线青阳港航道整治工程已完成总体工程量的80%,力争2023年底实现全线三级通航。目前,17条沪昆规划对接道路已打通8条,融入苏州城区方向的11条规划道路已打通8条,与常熟间已贯通4条主干路、太仓间贯通8条。
▲苏昆中环对接工程通车
融合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昆山加快实施总投资256亿元的交通体系提升三年建设计划,系统布局“两环四联八射”快速路网,全面提升“十六横十二纵”框架道路,形成由京沪高铁、沪宁城际、京沪铁路、沪通铁路构成的“一高一城二普”干线铁路网格局,城市组团间的距离被快速拉近。
共治共享
“毗邻地带”变“共同家园”
花海、麦浪、绿树长廊……经过“昆山之链”首链工程改造后的顾家浜村,从一个水乡摇身一变成为了当地热门的旅游打卡点,村道沿途坐落着咖啡店和骑行驿站,吸引着一批年轻人来“打卡”。“一年前,这里还是一条狭窄的乡间小道。现在,一批年轻人喜欢的IP正在崛起,将成为长三角地区水乡的新热点。”昆山滨湖新城集团规划建设部项目负责人汤淑星感慨道。
去年,依托南部水乡丰富的湖荡资源和生态岸线,“昆山之链”首链工程率先启动,目前已完成首链工程48公里的1.6公里启动段建设。这条串起了缘甸、淀湖、尚明、莲湖、孟堤、锦溪等六个部分的48公里长链条,“点睛”着昆山南部城乡面貌,还被纳入长三角示范区协调区锦淀周一体化生态提升EOD项目保障范畴。“这条链不仅是一条‘生态链’,更是一条‘活力链’和‘富民链’。”汤淑星坦言,“到我们这儿来度假的客人越来越多了,一批年轻人正在回归乡村,扛起乡村振兴的接力棒。”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推进,昆山南部水乡抢抓“家门口”的战略机遇,推动锦溪、淀山湖、周庄三镇一体化发展,着力将生态人文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动能,积极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调区、虹桥商务区配套合作区和江南文化样板区。
蓝天白云下的界浦河碧波荡漾,两岸草绿树荫。目前,昆山正在与苏州工业园区携手共治,这条北段北起娄江、南至吴淞江,全长6.9公里的河流,未来将成为高品质的生态景观链、滨湖休闲轴、产业创新带。
毗邻地区发展,背靠背就会形成一堵墙,面对面才有牵手和拥抱的可能。昆山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打破区域壁垒,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创新治理体系。今年6月,《太仓—昆山—常熟协同区生态循环农业暨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发布,三地协同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常熟、昆山、相城三地生态环境局分别从臭氧协同治理、生态空间管控、阳澄湖治理和生态环境联动执法方面拟定了子方案。
打破时空制约,昆山正围绕苏州市域一体化战略,向东接轨上海,向西融入苏州主城,向北联动沿江港口城市,向南协同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实现空间缝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打造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标杆。
来源 | 昆山发布
融媒体记者 | 王超 刘菁
融媒体摄影 | 陈磊磊 陆恒 唐旭骋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校对 | 陆静芳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65829
全部评论